天坛公园建筑欣赏生物技术 1 班20070449吴水兰 制作• 天坛是明永乐十八年( 1420 年)仿南京形制建天地坛,合祭皇天后土,当时是在大祀殿行祭典。嘉靖九年( 1530 年)嘉靖皇帝听大臣言:“古者祀天于圜丘,祀地于方丘。圜丘者,南郊地上之丘,丘圜而高,以象天也。方丘者,北郊泽中之丘,丘方而下,以象地也。”于是决定天地分祭,在大祀殿南建圜丘祭天,在北城安定门外另建方泽坛祭地。嘉靖十三年( 1534 年)圜丘改名天坛,方泽改名地坛。大祀殿废弃后,改为祈谷坛。嘉靖十七年( 1538 年)祈谷坛被废,于十九年在坛上另建大享殿,二十四年建成。清乾隆十六年( 1751 年)改名祈年殿。以后多次修缮、扩建。 • 1961 年,国务院公布天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 2007 年 5月 8 日,天坛公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 • 天坛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天坛有垣墙两重,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坛域平面北呈圆形,天坛公园圜丘坛南为方形,象征“天圆地方”。外坛东西长 1700 米,南北宽 1600 米,面积 270 多公顷。主要建筑集中于内坛。天坛主要建筑在内坛的南北中轴线上,圜丘坛在南,祭天,有圜丘、皇穹宇等;祈谷坛在北,祈谷,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中间有墙相隔。两坛由一座长 360 米、宽近 30 米、南低北高的丹陛桥(也称海墁大道或神道)相连。丹陛桥两侧为大面积古柏林。内坛西墙内有斋宫,是祀前皇帝斋戒的居所。外坛西墙内有神乐署、牺牲所等。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圜丘、皇穹宇、斋宫、无梁殿、长廊、双环万寿亭等,还有回音壁、三音石、七星石等名胜古迹。天坛的建筑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有些建筑还巧妙地运用了力学、声学、几何学原理,因此具有重要价值天坛地图1.北京天坛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祭天建筑群之一。在中国,祭天仪式起源于周朝,自汉代以来,历朝历代的帝王都对此极为重视。明永乐以后,每年冬至、正月上辛日和孟夏(夏季的首月),帝王们都要来天坛举行祭天和祈谷的仪式。如果遇上少雨的年份,还会在圜丘坛进行祈雨。在祭祀前,通常需要斋戒。祭祀时,除了献上供品,皇帝也要率领文武百官朝拜祷告,以祈求上苍的垂怜施恩。 建筑特点2. 天坛建筑的主要设计思想就是要突出天空的辽阔高远,以表现“天”的至高无上。在布局方面,内坛位于外坛的南北中轴线以东,而圜丘坛和祈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