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工作苦不堪言。而且交错布局负重轮间的间隙还往往因下雪或泥土结冰而无法动弹,在东线这种情况往往是致命的,但这些还不是负重轮交错排列最大的问题,由于多排式设计限制了负重轮的厚度,导致负重轮的刚度严重不足,说简单一点就是“不禁打”,100 毫米炮弹近爆就会造成德式交错负重轮坦克的负重轮变形,而 T-34 却不会遇到这类问题,因为 T-34 的负重轮采纳的是单排式、大直径、双轮缘设计,不仅耐打而且即使被炸变形也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相比之下,采纳交错负重轮结构的德国坦克就不一样了,只要有一个负重轮被炸坏,其在稳定性、机动性以及越野能力上的优势就会统统不复存在。假如炸得再狠一点,负重轮甚至还会被卡住,到那时候就只能像活靶子一样被摆住战场上动弹不得。所以无论是在东线还是在西线,往往在受到小口径迫击炮轰击的时候没见到 T-34 或是 M4 驾驶员有多紧张,反而是更重、也更结实的“黑豹”或是“虎”式,像只苍蝇似的到处乱窜,生怕被伤到了轮子。而“黑豹”或是“虎”式的负重轮一旦被迫击炮炸坏,维修起来既费工又费时,要进行火线抢修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黑豹”或是“虎”式的作战出勤率偏低除了与它的发动机有关之外,负重轮也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总之,德国在战争期间新开发的多种新型坦克普遍采纳交错排列的负重轮,这种行动装置布置形式在结构上极其复杂又难以制造和维护,德国设计师采纳交错排列的负重轮看起来只是为了满足越野性能和行驶平稳的要求,并没有真正考虑到这种行动装置的生产条件和在战场上所需要面对的实际情况。也正因为如此,在战后才没有一个国家同意再采纳这种并列双扭杆的交错负重轮设计,一律都改用了单扭杆单负重轮设计并一直延用至今。坦克用燃气轮机令人赞叹,却依旧是镜花水月在第二次吐界大战中,由 Jumo004B 轴流式喷气发动机进展而来的一系列燃气轮机,曾被作为德国新一代坦克动力系统的一个选择加以仔细考虑过。与汽油机或柴油机相比,燃气轮机体积小功率大,启动速度快,燃料适应性好,而且传动机构大为简化,可靠性高。在预定用于德国下一代坦克的 3 种燃气轮机中,既便是功率最低的GT101 也达到了 3650 马力,尽管冷却系统要消耗掉其中的 2600 马力,但能够传输给传动系统的 1150 马力仍然是个相当可观的数字,这不但意味着 40 吨级的“黑豹”至少能够获得 23 马力/吨的功率,既便是 70 吨级的“虎王”单位功率也能达到可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