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随着中药的大量医用,其引起的毒副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尤其是肝肾毒性。引起中药肝肾毒性的原因十分复杂,有些中药自身含有的化学成分能引起毒性,如植物药中含有的萜类、生物碱类、蒽醌类、挥发油类等[1];部分动物类中药含有的组织胺、毒素例如蜈蚣、鱼胆的大量使用也会导致肝损伤;部分矿物类中药含有重金属铅、砷、汞等成 分,大量使用会导致药源性重金属中毒 [2]。中药炮制、贮藏、用量、剂型等的设计不当都会引起一定程度的肝毒性。并且肝脏作为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是毒性损伤的敏感靶器官。因此,正确认识常见的中药肝毒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2 常见中药的肝毒性2.1 常见的植物类中药的肝毒性2.1.1 雷公藤 雷公藤 Triptergium wilfordii Hook.f. 是卫矛科一年生藤本植物, 别名断肠 草、莽草、黄藤木等 [3] , 是我国中医学中的一种常用中药,味苦、辛,性凉,大毒。具有祛风除湿、解毒杀虫、舒筋活血等功效,临床广泛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麻风反应及其 他疾病 [4] 的诊治,疗效显著。但雷公藤的使用引起的不良反应事件常有发生, 其导致的 肝损害在相关文章报道中居单味肝损伤中药的第一位 [5] 。雷公藤化学成分十分多, 1936年首次从雷公藤根部提取到萜类色素雷公藤红素(tripterine),到目前已从雷公藤发现了 100 多種成分[6] , 主要是生物碱类、萜类、多糖类等。雷公藤主要成分为二萜类、三 萜类、倍半萜类, 对心肝肾均有毒性作用, 可引起慢性肝损伤或中毒性肝炎[7]。雷公藤 引起肝损害的临床症状像急性病毒性肝炎, 有乏力、恶心、尿黄等表现,肝脏肿大、血清转氨酶升高、肝汁瘀积明显。临床有死亡事件报道,主要死因是肝功能的损害,同时并有粒细胞减[8]少等情况。韦登明等[9] 对雷公藤及其单体的毒理和病理的讨论发现, 雷公 藤急性中毒对肝细胞有轻度毒性作用,有时可见肝细胞轻度脂肪变性, 偶有灶性坏死。 中药的肝毒性机制较为复杂,其毒理学基础也不完全讨论清楚, 目前认为中药致肝损害主要归为两大原因:药物对肝脏的直接毒性和患者的特异性体质。药物对肝细胞的直接毒性作用主要表现为药物在肝内经细胞色素 P450 的代谢转化为有毒产物如亲电子基、自由基和氧基等,与大分子物质共价结合或者造成脂质过氧化,从而导致肝细胞坏死[9]。2.1.2 柴胡 柴胡是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10]。柴胡中成分十分为复杂,其中包括柴胡皂苷、甾醇、挥发油、脂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