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逆 附:嗳气呃逆是指胃气上冲于喉问,发出呃呃之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的一种症状。古时也称之“”“为 哕 。但后人所谓之哕,实则是指干呕,如《丹溪心法》一书说: 凡有声有物,谓之”“”呕;有声无物,谓之哕。 另外,呃逆也不同于 嗳气 ,即俗称的打嗝。因为暖气乃是胃中的浊气(即饮食之气)上逆,经食管由口中排出所发之声,其声多低沉而长。三者之间虽有明显的差别,但其病机都是因胃气上冲所致。西医认为:呃逆是由于膈肌痉挛所引起,但中医论述的呃逆症状,所包括的范围不仅限于单纯的膈肌痉挛,例如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肝硬化晚期、胸腹腔的肿瘤、脑血管瘤、尿毒症或其他原因所引发的呃逆,均町参考本篇所的有关辨证论治进行处理。呃逆的主要病位的膈,古人责之在胃,其主要病机则是胃气上逆动膈。而引起胃气上逆的原因又有种种,大致可有如下几个方而:一、饮食因素如过食生冷,或进食快、吸人凉气,以致寒气内滞,胃气不降,反上逆动膈,或素嗜辛辣,偏好酒肉厚味等,可使燥热内蕴,气逆动膈,两者皆能引发本症。二、精神因素如郁怒伤肝,疏泄不利,以致气机阻滞,横逆犯胃,气冲动膈;或肝郁既久化热,炼液生痰,痰热互结,一旦怒气动肝,气机挟痰上逆,也会引发呃逆。三、体质因素如年老体虚,或素常体弱,或大病、久病正气受损,均可能凶中气耗伤,脾胃阳虚,清气不升,浊气不降,逆而动膈,发生呃逆;或因热病伤津,或吐下太过,而致胃阴耗伤,虚火上逆也能引发呃逆。特别在病情危重,胃气衰败的严重情况时,由于肾不纳气,元气欲脱,也可能出现呃逆之症,亟须救治。呃逆的证候有虚有实,有寒有热,是临床首要辨清的。大抵实证发病突然,呃声响亮,气冲有力,连续发作,多为实证。其中,呃声洪亮,冲逆而出,口干欲饮者多为胃热;呃声有力,沉缓而长,得热则缓者,多为胃寒。若呃逆时断时续,声低无力而长者,多为虚证。倘在急重疾病的过程中,或在后期,或年老正虚患者,呃逆断断续续,声低气微者,是元气衰败的危象,务须注意病情的变化。呃逆的治疗,基本原则是和胃降逆,若属于胃寒者宜温中祛寒;胃热者宜清降泄热;气滞者宜疏肝顺气;脾胃阳虚者宜补益中气;胃阴不足者宜生津养胃。对于一时气逆,偶然发生的呃逆,并无其他兼症的,往往与进食吸入凉气或饮冷等有关,可采纳刺鼻取嚏,或掩住口鼻闭息,不令出入等法治之,可不必服药。若呃逆反复发作,或持续不止,兼症明显的,则需针对不同证型,辨证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