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脑脊液检查在颅内感染中的应用价值随着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技术的进展和讨论的深化,目前常规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已成为颅内感染的疾病诊治,病情演变的动态观察等方面一种不可缺少的监测手段。现将本院 1998-2024 年 86 例拟诊为颅内感染的细胞学检查分析如下。86 例患者均拟诊为颅内感染。颅内感染的诊断标准至少具备以下其中一项:(1)有阳性的脑脊液病原学检查结果。(2)对病毒性感染特异的血清免疫学检查结果阳性。(3)并发于病原学明确的感染性疾病(如腮腺炎,结核病)过程中。(4)无阳性病原学结果,但疾病过程及治疗反应符合相应的病原体感染性疾病特征[1]。后均经临床确诊。其中男 54 例,女 32例;年龄 17~65 岁,平均 35.6 岁。病毒性脑膜炎(病脑)43 例,化脓性脑膜炎(化脑)27 例,结核性脑膜炎(结脑)12 例,隐球菌性脑膜炎(隐脑)4 例。1.2 操作方法采纳国内粟氏 FMV-5 型脑脊液细胞沉淀器。常常规腰穿后取 CSF0.5~1ml,将 CSF 置于沉淀器内,500r/min,离心 10min,取出玻片晾干,瑞-姬氏(MCG)染色,在高倍光镜下分类计数 100~200 个白细胞,按常规顺序扫视全片。同时送 1ml 脑脊液到本院检验科行常规计数和分类。1.3 细胞学分类标准按侯熙德[2]的脑脊液细胞分类新概念进行分类,脑脊液细胞学改变主要分为 4 型:(1)淋巴细胞反应;(2)单核吞噬细胞反应;(3)中性粒细胞反应;(4)混合细胞反应。2 结果:2.1 病脑Adair 认为[3]病脑早期多呈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混合细胞反应。不管治疗如何,很快从粒细胞期转为亚急性期,故历时短暂的粒细胞期是病脑的特点之一。本组 8 例患者在发病 1~3d 作细胞学检查,其中 7 例呈淋巴细胞反应,1 例以中性粒细胞占优势。在病程 3d 后复查中性粒细胞<5%。35 例在病程 3d 后检查,均呈淋巴细胞反应,中性粒细胞少于 5%,其中 29 例中性粒细胞为 0。故笔者认为粒细胞期极短暂,一般入院就诊时多已进入亚急性期,脑脊液细胞学呈淋巴细胞反应,有助于病脑的诊断。同时脑脊液细胞学改变均在 2~4 周恢复正常。2.2 化脑27 例化脑中,早期 10 例患者呈大量嗜中性粒细胞反应,光镜下呈满视野中性粒细胞,可见杆状或分叶核粒细胞,此时结合病史可确诊。17 例在检查前已用抗生素治疗 3~7d,故首次检查时中性粒细胞仅占 30%~45%。所有患者经有效抗生素治疗后中性粒细胞急剧下降,有 18 例在 10~14d 复查消逝,8 例在 3 周后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