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的沟通方法(一)分析心理反差,及时调整心理角色 有很多幼师认为与幼儿相处比较容易,而与家长相处时则常常感到有些为难。这是为什么呢一般来说,幼师与幼儿相处时有一种优势心理。幼儿的生理心理发育还十分不成熟,尚未形成稳定的人格特征,所以幼儿对老师表现出很大的依赖性和顺从性。 幼儿比较单纯,他们还不太懂得如何与人相处,所以极易接受老师的影响。幼师与幼儿之间是一种成年人与未成年人之间的关系,老师在相处过程中心理轻松,无负担,即使与幼儿发生矛盾,也容易调整和解决,老师容易控制与幼儿的关系,占有优势地位。 而面对幼儿家长时,老师的这种优势心理则不存在。因为家长是生理心理都比较成熟的成年人,而且具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相当的社会经验,与幼儿相比家长就复杂多了。老师与家长相处完全是一种成人与成人之间的关系,这些会使老师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 另外,作为家长,他们已经形成了较稳定的世界观和人格特征,具有很大的独立性,更重视与老师的平等,老师很难单独控制与家长相处的局面,当面对家长时,有很多老师并不那么自信。老师与家长相处和与幼儿相处是完全不同的,二者有很大差异。对这种较大的心理反差老师往往并没有明确地意识到,缺乏对这种心理反差分析与认识,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角色,所以一到面对家长时就容易发怵,很紧张,常常碰钉子,产生一些不适应的情况,甚至产生矛盾与冲突。 幼师的沟通方法(二)掌握家庭教育的知识,提高自身的威信 1.掌握家庭教育知识有助于提高家长对老师的尊重与信任 老师具有家庭教育的知识,会更好地向家长汇报分析幼儿的成长进展与不足,回答家长对孩子问题的咨询,有针对性地宣传一些科学育儿的知识、方法,有的放矢地为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题、疑惑,进行分析指点,出谋划策,提出建议,帮助家长解决具体困难,从而提高家长科学育儿的水平,也提高了家长对老师的尊重与信任。 2.掌握家庭教育知识有助于取得家长的紧密合作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把幼儿看成是被动的,由此家长也被看成是被动的,老师家访、开家长会等都是从老师的角度去指示家长,要求家长该做什么,该如何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家长往往缺乏兴趣,积极性不高。随着社会的进步,家长的育儿水平普遍提高,老师要放下架子,鼓舞家长参加幼儿园教育,多肯定家长好的教育方法,积极采纳家长的合理化建议。这样做不但能帮助老师拓宽思路,而且调动了家长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形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