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节能管理决定成败专访北京市十届人大代表、北京市建筑设计讨论院教授级高级建筑师黄汇假如说节能减排是当下最时髦的词汇之一,那么建筑节能也当仁不让。它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也是培育新兴产业、转变经济进展方式的内需动力。《建筑节能“十二五”规划》提出,到“十二五”期末,建筑节能形成 1.16 亿吨标准煤节能能力,较“十一五”期间提升 16%。建筑节能又开始了新的征程。为此,本刊专访北京市十届人大代表、北京市建筑设计讨论院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黄汇。《新经济导刊》:有人说,中国的建筑节能推广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您认为实际效果如何?黄汇:建筑节能是自上而下的一种行为,也可以这么说。但建筑节能是有一个过程的,1987 年亚运会建设时就已经开始了,在筹办亚运会前,我们就接到国家建筑节能攻关课题中的一个。当时的建筑节能主要从节热能考虑的,因为节热能可以使人明显地感觉到它的好处。我们课题组共有三个负责人,我负责建筑方面,寒冷地区围护结构如何节热能,也就是墙、屋顶等保温的问题。那时,外保温不太成熟,实施起来比较难,所以我们从内保温进行讨论。讨论完了以后,国家把几个课题成果综合起来,1996 年出了一本标准,这是第一代的节能标准,争取实现节能 30%。这个标准出来以后,先开展了一些节能试点,比如亚运村的安苑北里,我们用各种措施进行试验,看能否节能 30%,发现是可以实现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缺点,如冷桥,楼板和墙连接的地方,没办法贴保温材料,传热相当厉害。我们认为内保温有问题,接着开始讨论外保温。原来外保温的效果越来越好,但是出现了意外。许多政府为了业绩,盲目求快,施工单位为挣钱,图省事,结果该做的事情没有做到位,外保温出现裂缝。我觉得国内有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什么东西一出毛病,不从自身找原因,就说那个东西不好,然后就全盘否定了。后来,业内又开始讨论内保温,说外保温容易裂缝。我听了非常生气,1979 年我在国内做外保温的第一个试点,到今日也没裂缝,因为我们做得很仔细,各种材料的含水率都是一致的。节能最根本的问题不是技术,而是指挥和管理,好多事情没办好,主要是行政管理水平的落后。节能技术一直在改进和完善,但许多官员不主动学习,不反省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天天盯着成绩看。层层的管理人员,只向上级领导负责,不向工程负责。中国人不笨,上天入地都可以,建筑节能同样可以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