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电视新闻记者队伍素养调研思考电视新闻除了大众传媒都有的传播信息的功能外,其本质就是党的喉舌和耳目,是传递党的声音最有力的武器,可以为促进地方经济鸣锣开道。要想发挥好喉舌和耳目作用,就必须拥有一支高素养的记者队伍。**电视台新闻记者队伍状况如何、有哪些问题、有何应对措施,带着这些问题我就电视新闻记者队伍建设问题进行了调研。一、新闻部基本情况**电视台新闻部目前自办三档新闻节目《**新闻联播》、《晚间播报》和《新闻观察》,一档专题节目《法制**》。部门人员 23 名,其中正副主任 3 名、编辑 1 名、通联 1 名,人员中科班生只有 5 名,获得二次对口专业学历 9 名。其余为其它专业学历,在一线记者18 名。人员中在编 6 名、非在编 10 人、临时人员 7 名。这支队伍中既有在编人员,又有非在编人员;既有台聘人员,又有临时人员。这支队伍的一些骨干属非在编人员(实行编制实名制确认)如:张玮《晚播》制片人,正科干部;武海涛《新闻观察》制片人,副科;岳青《法制**》制片人,共 7 人。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1、记者队伍不稳定。20xx 年至今有 12 名记者调出新闻部,或改行或到栏目工作,调入只有 2 人。主要原因是工作压力大,生活没规律。因此有的记者得了胃肠病、有的得了心脏病、还有的神经衰弱睡眠不好。现有的记者既拍画面又写稿子,时效性强的稿件最迟第二天就得播。年轻人还可以,年纪大的,既要照顾家庭又要完成采访任务,忙的不亦乐乎。另外没有严把出口关,致使记者调出新闻部的占一半,这样进展下去会青黄不接。2、骨干采编人员较少。原因是资深和经验的记者,有的被调走,有的年龄偏大、而且有病,体力精力跟不上。尤其是记者,老记者体力精力跟不上、出不去,而年轻记者被派出去采访的多,主要是各种检查、考察调研、会议等,自采的少。加之培训学习跟不上,实践锻炼机会少等,两方面的原因使得有深度有影响的报道没人拿的出来。3、精品力作少。这几年,**电视台获全区好新闻奖较多,但只有《马老汉十年拣麦 7.5万公斤》获中国新闻三等奖。即便是获奖作品也是经过加工以后才报送参评的。有经验的老记者职称有了,不愿再费心去创作好作品,年轻的记者又忙于应付,有时忙的不可开“”交。记得先进性教育时,有一位记者从下午开始采访 动员会 到晚上 9 点回家,采访了6、7 个单位,累的筋疲力尽,但只能发个综合消息,许多记者都是这样,每天忙于应付“”政府和领导的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