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传统蜡染遇上机器生产蜡染,是我国一种传统民间印染工艺,古称“蜡缬”、“点蜡幔”。因这种染布技艺在染色过程中以蜂蜡等作防染剂,故而称为蜡染。史料记载,蜡染工艺的发源地是我国西北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汉代时蜡染工艺已经相当成熟,到唐朝进展为极盛时期。至今,此种工艺仍然在苗族、布依族等民族生活中留存。初识蜡染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的父母在雷山县的乔桑公社,有对从贵阳下放到乔桑公社的中医夫妇,那老奶奶送我一张蓝底白花的小手巾,后来她又手把手地教我用蜂蜡制作这张小手巾,并且告诉我这个工艺叫蜡染。几十年过去了,如今,我也无法知道那两位老人在哪儿,但是蓝白的记忆却一直留存在我心里。八十年代的一天,丹寨蜡染能手王阿勇从美国表演蜡染技术回京到我家做客,她拉着我的手激动地说:“你知道那些高鼻子的美国人用多少钱买一张蜡染小手巾吗?5 美元呀,还抢着买!”王阿勇是排倒莫人。排倒莫其实是丹寨县的两个苗族聚居的村寨,一个叫排倒村,一个叫排莫村,两个村寨都因蜡染而闻名于世。排倒莫是古代蜡染艺术保存最为完整的地方之一,素有蜡染艺术之乡的美称,方圆几十里,女人们都会蜡染,寨寨都有蜡染能手,家家都藏有蜡染精品。前不久,笔者去丹寨调研,被一个从安徽来的宁曼利女士的创业故事所吸引,由于对丹寨蜡染工艺的热情与执著追求,她在丹寨创办宁航蜡染公司。在这个有点年代的水泥建筑楼里,我们看到宁女士的团队,她们个个身穿苗族服装,静静地重复着纺纱、织布、点蜡、画蜡到浸染、晾晒这样一套古老而复杂的工序。这些能手全部是来自丹寨县不同乡镇的苗族妇女,看得出她们自幼蜡画,功底深厚。宁女士介绍,由于传统手工艺面临机器生产对市场的冲击,最让她感动的是 2024 年,生意很不景气,她的宁航企业连续 8 个月发不起工资,但是,这个团队没有一个人离开她,大山人的淳朴与善良,深深地感动了宁女士。那年年底,她卖掉了自己外地的房子,拿着这些钱给员工发了工资,从那以后她和员工吃住都在工厂。语言不通,生活习惯的不同,气候不适应,市场的挑战等都会给宁女士的创业带来诸多的困难。宁女士说:“虽然他们很多人都没文化,然而在我和他们相处的过程中发现,他们不仅用自己的生命保留和捍卫了人类古老的蜡染工艺,还保留了人性中最纯洁最美好最触动我心灵的东西。”这也许才是支撑着宁女士坚守的理由。苗族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蜡染的古老传说,苗族古歌中也有《蜡染歌》。应当说,和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