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忆父母-精品文档

忆父母-精品文档_第1页
1/2
忆父母-精品文档_第2页
2/2
二零一四年记时,父亲已去世二十九周年,母亲去世三十三周年。清明时节,我们子女缅怀二老,为慈父善母立碑,以志后人永念。父:仁慈厚德,乐善好施;爱国护家,严教子女。母:贤惠善良,勤俭持家;孝敬老人,爱护儿女。父亲,杨德春,一九一一年一月十八日出生于东雹水村。六岁时就跟随姨母去口外(张家口)讨荒要饭,后因姨母突然去世,被遗弃他乡,成了孤儿,九岁给地主放牛,在牛棚里睡觉,口外的冬天格外寒冷,父亲因不堪忍受牛马不如的生活,独自扒火车到北京,逃回家乡。那时,奶奶给别人家当佣人,母子相见,相拥而泣。万般无奈,父亲又到北京去当学徒,一去数年,凭着吃苦耐劳,勤奋好学,学会了做饭、编筐编篓等手艺,父亲从小没读过一天书,硬是用树枝在地上比划学会了不少字,还学会了打算盘。后来看医书,自学了正骨。回到老家后,三里五乡谁家摔着骨头、拧了腰,只要找到他,总是热情的上门服务却从没收过一分钱。一九七八年,我考上了保定卫校,我虽然去上学了,可心里有一千个牵挂、一万个不放心,二位老人在当时是怎样的生活,又是怎样的胸怀。母亲去世后,父亲孤独而无奈地跟着我们离开家乡,到东都亭村居住。我们那时还年轻,只是工作,而没有过多地陪伴和照顾好父亲。我们常常下班回来看到父亲一个人孤独地在家坐着,有时出去走走摔倒在街上被好心人送回家,我们非常的揪心。后来,父亲的病情一天天加重,瘫倒在炕上,连大小便也常常不能控制,爱人便停薪留职,回老家伺候父亲,姐姐们也常常回来帮忙照顾。当时在东雹水村,一个不满三十岁的儿媳,伺候公公,喂饭洗衣、接屎接尿,在村里也叫了好。记得一个从北京退休回来的叔叔到我家串门,曾夸奖说:在你们家闻不到一点病人味。父亲也拿儿媳当闺女看,一天,把她叫到身边,像竹筒倒豆子似的把我们家的家史说给她,从此就很少说话了。好像他完成了什么。一九八五年十月二日,父亲安详地闭上了眼睛,就像燃烧的蜡烛,慢慢地熄灭了。俗话说,百日头上无孝子,可我们觉得远远没有伺候够。母亲小父亲十岁,却早父亲四年而去,年仅六十岁。母亲一九二一年十月六日生于罗庄村一赵姓人家,后被寄养到西下素村,改姓张,名改珍。母亲从小受尽了苦难,年轻时就留下了终身残疾,后脊柱弯曲,俗称罗锅。母亲曾经历过两次婚姻,第一次婚姻受尽了夫家的虐待打骂,逃回娘家,在亲戚及好心乡邻的帮助下离婚,后遇到好心的父亲,虽然日子过得清贫,还总算夫妻恩爱,甘苦与共,过上了安生日子。...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忆父母-精品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