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如此迷人童话依旧年轻口语叙述,第一人称父:你从小学三年级到现在,读过不少中外儿童读物。,你印象深刻的有哪些?子:很多呀。最早是漫画,比如卜劳恩的《父与子》,后来是文字带插图的,像希腊的《伊索寓言》、丹麦的《安徒生童话》、英国詹姆斯·巴里爵士的《彼得·潘》、王尔德的《欢乐王子》、德国《格林童话》、戈·毕尔格的《吹牛大王历险记》。初中时候喜爱英国托尔金的《魔戒》、J·K·罗琳的《哈利·波特》、艾利克斯·希尔的《蓝色的彼岸》、法国圣一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等等。父:最喜爱的呢?子:那要数《哈利·波特》,七卷本我读了不下十遍。初一时我们搞课外阅读,老师让大家分享阅读过的书,每到这时,同学们就起哄,让我讲《哈利·波特》。说实话,其中一些段落,我到现在都能背诵出来。你知道,我喜爱画漫画,也是从临摹《哈利·波特》中的插画开始的。子:是啊,是啊!父:那么,中国儿童文学呢?我也给你买过张天翼、曹文轩、杨红樱、秦文君等人的作品。子:也还好!曹文轩的小说挺美,像散文诗,但是节奏慢,更像是一个伤感的成年人在回忆美好童年。杨红樱的“马小跳系列”我只在四年级时读过一遍,太写实。其他的,像“中国优秀儿童文学获奖作品集”《鼹鼠的月亮河》等,则只是翻翻而已。父:那你为什么更喜爱外国儿童文学呢?子:最主要的,是因为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好玩儿,有想象力。父:以《少年 Pi》为例,具体谈谈吧。子:《少年 Pi》首先适合儿童阅读。作品运用了口语语体,自然流畅,生动亲切,娓娓道来,就像一个“365 夜故事”,很适合唾前的“亲子阅读”,让人觉得“讲故事”的传统又回来了。翻译也很棒,将小说涉及的文化问题、宗教掌故给轻松地翻译了出来,读了就明白。子:《少年 Pi》的语言时时让人眼前一亮,这让我觉得语言的口语化与优美之间并不是相悖的。你看这里,形容玛玛吉的动作“像史诗一般简洁”,这里形容皇家泳池肮脏得“简直是塞纳河上的一座公共厕所”,而莫利托泳池“池水那么洁净,那么清亮,简直可以用来煮早晨的咖啡”,等等。父:用术语来说,这是语言的形象性和陌生化。子:其次,阅读《少年 Pi》没有“隔”的感觉,这是因为小说采纳了第一人称。虽然作品中有两个叙事人,但无论采访者还是故事讲述人“派”,都用第一人称展开叙述。这就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父:其实高超的读者不会追问故事的“生活真实性”,而是关注作品的“艺术真实性”。子:这我当然明白。不过,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