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南京区敌伪产业接收处理与清查略论摘要: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开始着手对收复区的敌伪产业进行接收与处理。南京曾经作为首都,亦是汪伪政权的经营重心所在,国民政府自然高度重视,特成立南京市接收委员会与苏浙皖区敌伪产业处理局驻京办事处先后负责敌产的接收与处理事宜。但接收过程与处理方式的混乱及不公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不满,政府当局不得不派出清查团,以图整饬,最终却因条件所限,草草收场。对敌伪产业的接收与处理本是增加财政收入、改善国计民生的一大机会,但国民政府前瞻不足,措置失当,为自己的败亡埋下了毁灭的种子,教训不可谓不深刻。关键词:战后;南京区;敌伪企业接收;处理;清查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开始着手各项事业的恢复工作,其中对收复区敌伪产业的接收与处理成为首要任务。规模庞大的敌伪产业是如何接收与处理的?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学界对此一领域的讨论发表了一系列讨论成果。但遗憾的是,对于南京地区敌伪产业的接收、处理与清查却少有论及。南京曾为国民政府的首都,沦陷时期亦为汪伪政治权力中心,是其重点经营所在,无论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极具代表性。战后,对这一地区敌伪产业的接收与处理,国民政府显得尤为重视。通过对其讨论梳理,能够更加典型的反映战后敌伪产业接收、处理与清查的情形及得失。一、战后南京区敌伪产业接收机构的演变抗日战争甫一胜利,原沦陷区国民党党政部门先遣特派员、附近军事部队及所谓“地下人员”,未等最高当局发布命令,便捷足先登,自行疯狂接收敌伪产业,南京亦不例外。为制止此等乱象,1945 年 8 月 18 日,蒋介石下令由陆军总部“指导监督并得全权处理收复区内一切党政各事务”。9 月 5 日,国民政府决定在陆军总部之下,成立党政接收计划委员会,并令各战区、省、市成立相应的党政接收委员会,受中国陆军总司令及本地区受降主官之指挥监督。9 月 14 日,南京遵照陆总“接字第一号令”,成立南京市接收委员会,开始对南京地区的敌伪产业进行有计划的接收。南京市接收委员会主任委员为市长马超俊,委员由中央各机构之代表或地方有关之机构主管官员担任。其下设秘书处和七个组,分别负责总务、党务、财经、公安、交通等调查接收事项。由于接收委员多达四十余人,且分别代表中央及地方不同部门的利益,因此在接收过程中,往往彼此争论不休,杯葛不断。有的甚至绕过市接收委员会,独自强行接收,这就严重阻碍了接收工作的正常进行。为改变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