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读懂咋就这么难在中小学的语文课上,最令学生们感到头疼的往往是文言文。那些古代人写的东西,选字生僻怪异、词性变化无常、句式颠倒反复,读之佶屈聱牙,让人忍不住想借用孔明先生的一句名言“不知所云”来感慨。我们的老祖宗脑子是不是有问题,竟然整天这么说话?不一致的文与言说起来,这其实是一种很奇怪的现象。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载体和工具,那么按理来说,文言文就应该是用来记录古人语言的工具了。但是古代人,尤其是没什么学问的普通平民,他们真是用这种拗口的方式说话吗?答案很显然是否定的。你能想象一个村妇对着自己的丈夫说:“肴馔酒浆、诸饮杂食皆备。饭否?”的景象吗?信任正常情况下,村妇说的都是“饭菜做好了,吃不吃?”事实上,即使是那些饱读诗书的文人雅士和王侯将相,也没有人会以文言文中遣词用句的方式来说话,不然,现在的古装剧也就没有必要拍了,要是影片里面的人物说的每一句话,我们都得琢磨个十分钟才能明白个大概,那看电视剧也就变成找罪受了。很明显,文言文与古代口语应当有着非常大的区别,这并不符合现代人们对于记叙文字的认知。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文言文与口语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分歧呢?古代的“纸”不给力现在我们所说的文言文,是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书面语,而众所周知,纸张是汉代才出现的,所以先秦时期的文字,并不是以“纸”为载体的。那么,古人要把字写在什么东西上呢?根据考古发现,我们在出土的良渚文化(公元前 33 世纪—前 22 世纪)和龙山文化(公元前 25 世纪—前 20 世纪)遗迹中的陶器上,发现了一些简单的文字,这些文字被称为陶文,而陶器则是人工制作的最原始的文字载体;到了商周时期(公元前 16 世纪—前 11 世纪),人们开始使用龟甲和兽骨来占卜吉凶,并将卜辞和与之有关的记事文字书写在其上,这些文字因此被称为甲骨文;与此同时,在商代晚期的第二期青铜器上,开始出现铭文,这些铭文大多记录了与祭祀、战争、契约有关的内容,青铜器是人工制作的第二种文字载体;及至春秋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玉片和石片来记事,山西省侯马晋城遗址就曾出土过大批玉石文书,其上记载着韩、赵、魏三国分晋前夕,晋国世卿赵鞅为战胜敌对势力,同时巩固国内局面,同卿大夫间进行盟誓时订阅的盟约;除此之外,战国时期的人们还在石碑、山体上刻字,称为石雕或石刻。不过,无论是陶器、青铜器,还是龟甲兽骨和玉石上的文字,都还不能称之为书籍。我国最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