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政策导向是关键一环心得体会把科学发展观这个创新理论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这样一个创新实践联结起来的是政策。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要的任务就是把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理论、观点、主张、要求,通过法定的程序变成政策,进而用以指导和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实践。而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实践,说到底就是实行贯穿和渗透着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理论、观点、主张、要求的政策。政策,包括对实践要求的反映即政策的酝酿、政策的制定、政策的执行、政策的反馈、政策的调整或变革等一系列前后连贯衔接的重要环节。但其中最关键的一环、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则是政策制定时的导向问题。这个导向,既是是对前一环节实践要求中的主要意见或多数意见的反映、判断和选择,也是对后面环节即政策执行全过程(包括反馈、调整或变革)进行把握和预见的指针。因此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政策导向是关键一环。政策导向,体现在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原则上。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政策时必须着眼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这样一个根本出发点,必须把握住争取得到多数人的拥护支持和按照多数人的意志决定政策的受益对象和受益程度这样一个基本原则。因为政策实质上是对人们利益的分配原则的权威性的实际的协调和确认。而利益是人们的立场态度、价值取向和行动指向的最直接、最现实和最具决定性影响的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讲,政策导向,既关系着人心向背,又决定着政策的生命和活力以及政策制定者的前途命运。科学发展观是制定现行政策的指导和依据,现行政策是可续发展观的体现和承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把发展这个第一要义、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一基本要求、统筹兼顾这一根本方法,完整、准确地体现到现行政策及其导向上,就是要坚持科学的导向,即掌握规律并按照规律办事;坚持人民的导向,即争取多数人的拥护支持并按照多数人的意志办事。第1页共2页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即决定政策导向有了两个因素,一个科学的因素,一个人民的因素。那么,这两个因素在决定政策导向中,谁先谁后、谁主谁次、谁轻谁重,这个问题确实需要澄清或明确。在列宁时代,这个问题曾有过的激烈的争论和表现,即真理有时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比如1904年底至1905年初的列宁就是少数派,多数人则对沙皇政府抱有幻想。怎么办。列宁选择了“退一步、进两步”的策略,这是战略的退却,既是对党的组织原则的尊重和服从,也是在等待时机,争取多数人的觉悟。而多数人的觉悟,要么是被成功实践唤醒,要么是被失败实践痛击。当时的列宁正是抓住了“流血的星期日”事件,才把受到了沉痛打击的多数人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的。这个历史经验,对于我们现在是有着启示意义的。科学发展观,经过这些年的实践,也包括我们正确有效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的认知水平和觉悟程度已经显著提高,达成了广泛的共识。但思想理论与政策措施还不完全是一回事,二者之间不能直接划等号,特别是由于涉及各自利益的缘故,人们会表现出既对思想理论的普遍认同又对政策制定各有期待和主张的不一致性。这也是很正常的,可以理解的。这其中,有些是表明制定政策或政策出台的条件上不成熟,仍需进一步探索和总结;也有些是表明我们在理论与政策之间的宣传教育引导工作做得还不够到位,仍需要进一步强化,等等。而这些又都必须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否则任何争论都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历史地看,任何一个好政策的制定和出台以及能够取得好的实践效果,无一不是在一定时机条件下首先争得多数人拥护支持并最终得以全面贯彻落实的结果。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