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采与西河书院朱采(1833—1901),字亮生,浙江嘉兴人。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优贡生。光绪九年(1883 年)任山西汾州知府,光绪十四年(1888年)升广东雷琼道。他注重实学,精通洋务,是晚清少有的经济之才。在担任汾州知府五年期间,根治水患,整顿吏治,保护民生,政绩斐然。特别是重视教育,整修汾州府(治今汾阳)西河书院,制定了包含近代教育思想的书院《条教》《规条》,对推动汾州府属八县乃至山西全省的教育近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扬名晋粤朱采出身于官宦世家,博涉经史,文武兼具。28 岁获得优贡生后,就赴北京游学,寻求报国途径。他曾随淮军名将刘秉璋参加剿捻,并得到李鸿章的赏识,由此进入李鸿章幕府。光绪九年,由李鸿章举荐出任山西汾州知府。朱采朱采其时,山西数百年不遇的“丁戊奇荒”结束不久,光绪五年(1879年)起流经汾州府境内汾阳、孝义等县的汾河支流——文峪河常常因暴雨决口,动辄发生十数村乃至数十村被淹的洪涝灾害。由于治理不得法,水患日深,一旦漫溢,经年不复。朱采上任第二年就领导流域各县开展了第一次联合整治河道的壮举。治河工程绵延百里,疏河民工多达万人。历时一年,开通文峪河新道,水患得到基本治理,百姓交口称颂。朱采担任汾州知府五年,百废俱兴,政绩卓著。光绪十三年(1887 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向清廷奏报《密陈琼防人才片》,内称:“山西汾州府朱采,廉劲果毅,勤朴耐劳,器识甚闳,志趣甚远,久在北洋,深通洋务。臣在晋时,深悉其才。”保举朱采为广东省分巡雷琼兵备道。次年,朱采走马上任,成为镇守中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海南岛的最高长官。当时正是第三次法越战争(1883—1884)结束不久,海南、雷州等沿海地区常遭列强军舰侵扰。朱采筹订战舰,督修炮台;缉捕海盗,安定地方;整饬吏治,四境肃然。短短几年,海南就出现了“时和岁稔,人民乐业,商旅往来,亦渐繁盛”的景象。清末名士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中,赞扬他“留心经济,精于地理之学,议论侃侃,亦极朴实,世之志行士也。”朱采还领导创建了纪念唐宋五位谪琼名臣的规模宏大的海南第一楼——五公祠。至今,五公祠仍然是海南最重要的名胜古迹。光绪《汾阳县志》书影光绪《汾阳县志》书影光绪二十年(1894 年)甲午战争失败后,朱采备受打击,当年即拖着重病之躯告老还乡,回到浙江嘉兴“清芬阁”书室,杜门疗养,著文自娱。光绪二十三年(1897 年),朱采获悉浙江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因开办经费不足难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