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体臂内倒位什么是 9 号染色体臂间倒位的遗传学分析什么是 9 号染色体臂间倒位的遗传学分析探讨 9 号染色体臂间倒位的遗传学关系。方法实行外周血淋巴细胞培育法 G 显带的方法对前来我所进行遗传咨询的 768 例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9 号染色体臂间倒位〔inv(9)〕,在人群中比较常见,其发生率较高。关于 inv(9)的遗传效应问题,至今仍有争论。有学者认为 inv(9)是一种染色体结构的异态性,本身不具有病理学意义[1]。近年来有些报道认为 inv(9)与习惯性流产、死胎、不良孕产史等有关[2]。究竟 inv(9)有无遗传效应为了探讨这个问题,笔者针对 2000 年 4 月~2024 年 8 月期间本实验室所做的染色体检查结果作了统计分析,结合文献复习,试图从中找到一些启示。1 材料与方法 2000 年 4 月~2024 年 8 月经我室检查的外周血染色体共768 例,包括自然流产、性发育不良、不育、智力低下、先天性畸形等患者。统计该人群体的 inv(9)发生率,分析 inv(9)是否与临床症状有相关关系。2 结果 768 例染色体检查,检出 inv(9)携带者 7 例。7 例 inv(9)携带者的简况见表 1。表 17 例 inv(9)携带者简况 3 结论染色体倒位属染色体异常的一种类型,是染色体两次断裂后中心片段倒位转 180°后重接而成,发生在长短臂之间的倒位称为臂间倒位。虽然人类每条染色体都可能发生倒位,但发生率仍以 9 号染色体臂间倒位最高,国内报道发生率为1.0%[1],国外报道 0.95%~0.02%[3]。本文 9 号染色体臂间倒位发生率为0.9%,与国内外报道接近。以往多数学者认为由于倒位染色体的遗传物质没有明显丢失,携带者表型正常故称其为多态现象,另外携带者由于遗传物质没有明显增减,故可以不出现表型效应。也有报道认为:9 号染色体只有发生在次缢痕区的倒位才是一种多态性,如倒位区带超出了次缢痕区,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经过配对交换,理论上将形成 4 种配子,其中 1 种为正常染色体,另一种为表型正常的倒位染色体携带者,其余 2 种则为带有部分重复或缺失的染色体,即不平衡配子。其遗传效应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重复和缺失片段的长短及所含基因的致死效应[4]。即关系到子代胚胎的存活和发育是否正常。通常倒位片越短,则重复和缺失的部分越长,配子和合子正常发育的可能性越小,临床表现为婚后不育、月经期延长、早期流产、死胎及死产的比例越高,而娩出畸形儿的可能性越小;若倒位片越长,则重复和缺失的部分越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