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氏鼠兔鉴定屡次出现错误,并非是柯氏鼠兔的分类特征不明显。人们将其称为突颅鼠兔就是因为它的眼睛特别大,致使头骨非常隆起,颧弓显著外突,而且眶间部很窄,所以其特征很明显。人们屡屡鉴定失误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鼠兔属的种类本身就不多,柯氏鼠兔更是我国鼠兔属中数量极为稀少的一个最古老的残留物种,其现生种现仅分布在我国的局部山区。柯氏鼠兔是兔形目、鼠兔科现存 20 余种鼠兔中最古老的遗留种,在我国周口店的中更新世地层中就曾发现柯氏鼠兔的化石。从中国鼠兔亚属种系发生的分支图分析可见,柯氏鼠兔位于分支图的第一支,在 22 项形态特征中,21 项为原始古老性状,显著别于其他种类。从其分布范围缩小的现象及头骨特征等都表明,它的进展已走向衰退,是处于濒临灭绝状况的一个种类。1990 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其《IUCN 濒危动物红皮书》中,将柯氏鼠兔定为渐危级濒危动物,属于种群数量正在减少,并面临濒危状态的种类。1998 年柯氏鼠兔又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被我国定为濒危级种类。针对柯氏鼠兔的濒危状况,国内外学者都在呼吁尽早讨论和保护这一古老的残留物种,在第五届国际兽类学大会期间发布的《兔形目行动计划》中,已把柯氏鼠兔等列为亟待保护和讨论的种类。据 1999 年的调查结果,柯氏鼠兔在其栖息地内的数量和密度都相对较高。调查发现,在阿尔金山保护区阿其克湖的丁字口地区,每公顷平均有 44 个柯氏鼠兔洞穴。在兔子湖南部 1 公顷样方内有 152 个洞穴,洞穴利用率为 28.9%,并在该区域采集到 8 只柯氏鼠兔标本。但在 2024 年的综合科学考察中,动物组的调查样方中没有采到 1 只柯氏鼠兔,只是在 2024年的补充调查期间在免子湖一带采集到 2 只活体,其分布数量已较 10 年前大为降低。在阿其克湖的丁字口地区,不仅看不到鼠兔,就连新的和现利用的洞群都几乎看不到,只有少量已被风沙走石填埋的陈旧洞群,推测该地区的柯氏鼠兔已消逝。在兔子湖南部过去鼠兔较多的区域,每公顷只有 3 个洞群、30 个~40 个洞穴,柯氏鼠兔数量明显减少,栖息地内的植被也稀疏了许多。确定模式标本产地柯氏鼠兔是 1884 年俄国探险队在中国藏北高原一个叫“风谷”的地方发现的新物种,然而世界上第一只柯氏鼠兔的发现地和其模式标本产地究竟在哪儿,却一直是学术界待解的谜团。2024 年 7 月我在赴欧洲参加国际会议之际专程去了俄罗斯,与莫斯科大学的费尔莫卓夫教授一同前往圣彼得堡动物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