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院校服装设计专业“工作室模式的实践【摘要】:本文以民办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积极响应学校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育理念,积极深化开展校企合作制。学院服装设计工作室的建立,為服装设计专业教育与服装企业之间的合作提供了一个可操作性的平台,为服装专业学生提供了将理论转化为社会实践的机会。【关键词】:密切校企合作;搭建市场平台;将理论转化为社会实践引言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人才培育模式改革等相关讨论和讨论非常之多,其实质上的核心和出发点无外乎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很多院校本着这一核心和宗旨,在教学方法及办学模式上都做了很多大胆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民办三本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积极响应学校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育理念,积极深化开展校企合作制。服装工作室隶属艺术学院,学生在参加项目开发的过程当中,一方面通过具体的社会实高专业技能,另一方面锻炼了自己的实际业务能力,具有一定的经济收益,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一、现状与背景分析工作室模式其实在艺术设计教育领域很早就已出现,因其将专业教育与行业背景相结合、专业学习与项目实践相结合等,很好地将社会需求与人才培育挂钩,突出体现了专业教育的针对性,强化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可持续进展能力及创新精神。服装工作室在不同的服装院校其所存在的形式也不尽相同,如以导师项目引领的导师工作室、以科研为主的科研项目工作室以及以设计开发为主的设计工作室等等,因不同专业院校的办学层次、办学理念及地域等因素而千差万别。根据我校服装设计专业的建设情况及学校应用型人才的培育理念,本次实验中的工作室以重庆市子棉服饰有限责任公司为载体,以服装产品的设计与开发为主要项目,实行“导师+项目”的教学模式。导师通过对行业的深化调研,分析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及其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要求,最终确定相应的实践教学项目。学生根据教学安排进入工作室学习,并与导师一起完成项目的实践过程,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可以说,“导师+项目”工作室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和情景学习理论基础之上的,其摒弃了传统的灌输式教育理念,改变了传统的师生角色,将学生被动地接受式实践转变为完成项目、职业角色体验及解决问题等主动参加、互动及团队协作式,这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及快速适应服装市场的职业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二、拟实行的方法(1)成立专业技能课程群设置领导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