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鲁迅的反封建思想和“辫子情结摘要:鲁迅反封建思想的形成源于他儿时的经历。其青年时代的“剪辫子”经历又使其与“头发、辫子”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把“辫子”看作封建文化的象征,从而给他少年时形成的反封建思想之萌芽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从此,他的反封建思想与他的“辫子”情结影响了他一生的生活与创作。关键词:鲁迅反封建思想“辫子”情结鲁迅反封建思想的形成源于他儿时的经历。其青年时代的“剪辫子”经历又使其与“头发、辫子”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把“辫子”看作封建文化的象征,从而给他少年形成的反封建思想之萌芽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从此,他的反封建思想与他的“辫子”情结影响了他一生的生活与创作。本文从这几个方面出发,试做如下阐述:一、反封建思想的形成源于儿时经历儿时的成长经历往往决定一个人成年之后的思想。著名的“俄底普斯”情结便是源于儿时的恋母情结。鲁迅也是如此,他的儿时经历,对他的反封建思想的形成起决定作用。我们可以在其小说《自序》中发现一些踪迹:我有四年多,曾常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回家之后,又须忙别的事了,因为开方的医生是最有名的,以此所用药引也奇特: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蟋蟀要原对的,结子的平地木,……多不是容易办到的东西。然而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这段文字其实就是鲁迅少年成长历程中的最深的最为清楚的记忆。这些记忆是痛苦的,是鲁迅所讨厌的。他尤其将“质铺”、“药店”与“药引子”等意象作为厌恶对象,因为他把这些事物看作当时封建社会的象征,是这些事物导致其父亲的死亡,从而对封建社会代表性的事物表示反感。这便是其反封建思想的初步形成时期。儿时记忆的“质铺”、“药引子”与“药店”等意象一再在其创作的小说中出现。如《狂人日记》中的“流水铺”,《药》中的“药引子”,《明天》中的“济世老店”,以及“宝儿的死亡”等等。上面几个意象为鲁迅在《自序》中所提到,另外,还有“长衫”、“酒店”和“小毡帽”等意象也常常出现在他的小说等作品之中,如《孔乙己》中的“长衫”、“酒店”,以及《故乡》里的闰土的“小毡帽”等等,这些也都是鲁迅儿时所常见的。每当社会转型时期,人们都会重新发掘有关过去的记忆资源,重新阐释它们所蕴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