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临夏回族砖雕艺术内容摘要:作为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砖雕工艺”在我国已有很久的历史了。自从砖当作营建建筑物的材料之后,就出现了对砖进行装饰的要求。与此同时,应用而生的“临夏砖雕”是一个特定时代的产物。它凝聚了回族艺人的智慧和心血,这支建筑装饰园地中的奇葩,至今仍焕发着异彩。战国时期饰面砖就已存在。现今已经发现的陕西省凤翔县先秦宫殿遗址中的饕餮纹饰面砖和燕下都发掘出来的曲尺形的饰面砖,以及大量的秦汉饰面砖等,都保存着饰面材料的宝贵史料。东汉和魏晋时出现了砖构墓室,由于砖墓一开始就是模仿石墓的,所以砖雕内的一些砖雕饰也是以模仿石雕的形式出现的,如甘肃嘉峪关晋墓砖券门门楣上的嵌饰既是如此。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宗教建筑中的砖塔促进了砖构工程技术的进展。如河南省登封北魏时代建造的嵩山寺塔,在我国建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隋唐以后,砖不仅被用于墓穴而且还用于建筑物的基座部分。至此“砖雕工艺”不仅用于墓室、佛塔,还出现在建筑物上。宋代及辽金时期,大量建造寺庙,砖塔使砖构技术和砖雕工艺得以进展到成熟阶段。元代建筑物改进了瓦做屋脊,而是采纳了尺寸较瓦大得多的砖做屋脊,这使砖雕饰物从基座升到屋顶。明代以后建筑物采纳砖做维护材料,这就为砖雕工艺提供了更为宽阔的用途。这时期已产生了砖装山花和砖券门等。明清时期,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日趋垂危的统治地位,则更加强调封建礼制和等级观念。明史舆服志记载:“庶民庐舍,洪武二十六年定制,……不许用拱饰彩色”。在建筑装饰上也有明确的规定,琉璃装饰制品仅能用于帝王的殿宇坛庙之上,而一般地主阶级和平民要装饰府第宅院只能用“砖”作为装饰材料。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砖雕工艺的进展。临夏位于甘肃省大夏河畔,群山环抱,风景秀丽。临夏春秋战国时代属西羌,秦时属陇西郡,汉武帝时改称桴罕属金城郡,东晋时改名河州,唐天宝元年(公元 742 年)改名为安乡郡,元朝改名为河州路,故今人也称临夏为河州。临夏自古以来就地处东西交通要道,又与甘南藏区(现甘南藏族自治州)接壤,因而成为一个商业集散地。早在几百年前这里的手工业已有所进展。由于经济的繁荣,为当地大兴土木营建住宅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特别是临夏的金属制品,建筑材料和木器加工行业对于砖雕工艺也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准备。自元代蒙古军西征,把中亚各族人民(主要是伊斯兰教信徒)编入探马赤军迁发东来。探马赤军规定:“上马则备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