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支架式教学之搭建微课脚手架业内认可的支架式教学有五个特定的基本流程,分别为:搭建支架、创设情境、独立探究、协作学习、效果评价[3]。支架也称为“脚手架”,支架式教学主张将一个宏观的目标转化为一个个较小的学习目标,老师根据小目标构建合适的“脚手架”并在适当时候提供给学习者,学习者通过攀升一个个“脚手架”从而达到最终的学习目标。所以,如何搭建脚手架,是支架式教学中关键的一步。二、支架式教学和微课结合的可行性及必要性微课自 2024 年传入我国以来,虽迅速引发了“微课热”,但实际上应用并不广泛或者说收效并不明显。在多次教研活动中,我们发现,老师普遍有一个疑问——我们做了微课,但是学生好像没有用上; 或者用了又好像也没什么太大区别,还要花时间去做微课,设计、录屏、编辑,微课真的对教学有帮助吗?经过讨论笔者发现,这都是因为微课没有合适的教学策略指导所致。三、搭建微课支架需要注意什么通过课堂实践证明,在教学中使用微课,并不代表就一定能取得比传统课堂教学更好的教学效果,微课并不是学习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微课程的制作水平以及在设计与使用中所采纳的策略才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因素。所以,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教育理念为指导,重视微课的设计。笔者根据自身经验,总结微课支架的设计及应用要遵循以下原则:(一)要点单一原则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教学策略,它强调总体目标任务的分解,依据内容分解支架设计活动,引导学生从一个能力水平以“小步子”的方式不断攀升至新的更高的水平。认知负荷理论认为当所占用的认知资源的数量过多时,就会发生认知过载的现象,不利于学习。[5]假如微课过于冗长,杂合多个知识点,反而增大学生的学习困难和压力,不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微课支架的使用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小学的信息技术课多数学习的是操作类的内容,多个知识杂合在一个视频中,也容易让学生混淆各项操作,导致知识构架不清楚。因此,内容选择得当,不是所有都需要用微课来做。将学习内容或概念框架进行分解突破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支架式教学指导下的微课,需要细化任务分解,逐级搭建“脚手架”,作为“脚手架”的微课,最好只着重针对一个知识点,重点突出,难点分解,做到短小而精悍,才能更好帮助学生进展。(二)短时间原则开发微课时必须严格控制微课的时长。诚然,支架无所谓好坏,只要运用得当,能够确实的提高学习的效果就是成功的。我们想将微课和支架式教学有机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