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漫话明清旱烟盒

漫话明清旱烟盒_第1页
1/5
漫话明清旱烟盒_第2页
2/5
漫话明清旱烟盒_第3页
3/5
漫话明清旱烟盒打开文本图片集笔者痴迷于中国旱烟盒,每当夜阑人静、品鉴赏玩这些充满灵气的小宝贝时,总会隐隐嗅到一股股溢自盒中的烟叶清香。它似乎使人感到清新和亢奋,然而真正使人感慨和亢奋的并不是残留在烟盒中的余味,而是从这小小旱烟盒中飘溢出的中国古代民间文化与艺术精髓的馨香。旱烟盒,又叫旱烟壶,是明、清、民国时期人们的日常吸烟器具之一。是一种悬挂在旱烟杆下或腰间,用来储藏余下的烟丝,阔口,合有盖,大如拳头,小仅盈寸的小囊盒。因地域、材质及用户社会层次的别异,在民间又称作旱烟罐、旱烟囊、旱烟疙瘩、旱烟鼻子、旱烟子儿、烟腰子等。因明清二朝的官员在宫门外准备早朝时,常将携带的旱烟盒相互攀比斗奇,故又有称其为朝烟盒。旱烟盒的起源考旱烟盒最早起源似乎未见详细记载,想必自有吸食旱烟这一嗜好,烟民就为使烟丝不受潮和携带方便,便产生了烟盒。明末清初人沈赤然,在《寒夜从谈》中记述明末吃烟情景时,这样描述:“烟草产自闽中……崇祯初重法禁之不止,末年遂遍地种矣。男女老少,无不手一管,腰一囊。”于是,可知明末吸食旱烟的风习早已蔚然民间,可以想象当时那种手执旱烟杆,腰间悬挂着漂动摇曳的旱烟囊、旱烟盒的老百姓和达官贵人比比皆是。那旱烟又起于何时?据 1986 年第二期《农业考古》说,1980 年 12月,广西博物馆文物考古队,在广西合浦县福成公社上窑大队上窑村发掘过一座明代的斜坡式龙窑遗址。当挖到 1.8 米深处的堆积层后,发现了三件瓷烟袋锅,都是可插竹管的旱烟斗,烧刻有“嘉靖二十八年四月二十四日造”字样。由于瓷制旱烟斗的制作较为精致,笔者推测旱烟传入的年代可能早于此前数十年,大约在 16 世纪初的明嘉靖初期或正德年间。旱烟盒应伴随旱烟的产生而产生,至今已近 500 年。旱烟盒有用布、皮、绸缝制一类,也有一部分为竹木牙角所制。但当旱烟盒进入文人与上流社会,即被视作身份地位的象征,并兼有观赏把玩佩饰之用。旱烟盒盛行的明清时期,正值我国竹木牙角雕刻艺术进入鼎盛期。刻匠及文人雅士在制作旱烟盒时,或雕竹镂木、剔犀刻铜,或范匏琢角、错银贴黄,或烧瓷嵌骨、髹漆镶钿等广施百技,博取殊材。在这不足三寸之躯上充分发挥了他们娴熟精湛的治器功夫和手艺。明清两代我国民间神话、传说、曲艺、戏杂、历史典故及吉祥寓意诠释是承前启后状的,这个时期对艺术的需求很繁荣,雕刻家们把寓意这些题材的图符和纹饰雕饰到旱烟盒上。这些被艺匠们镌镂刻画得精细繁...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漫话明清旱烟盒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