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联系实际试述邓小平外交思想主要内容及其影响(三)一、谋求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是邓小平外交战略思想的出发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对外政策是对内政策的延续。邓小平反复强调指出,要搞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稳定的国内环境,也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这就确定了新时期对中国外交的内在的客观要求。所以,“我们的对外政策,就本国来说,是要寻求一个和平的环境来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把争取和平作为对外政策的首要任务,争取和平是世界人民的要求,也是我们搞建设的需要。没有和平,搞什么建设!”和平是建设的前提。新中国成立后,虽然我们党也曾提出要大规模地进行现代化建设,但是我们却未能将工作重点真正转到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这除了指导思想上推断失误和“左”的干扰外,我们所始终面临的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特别是紧张的周边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历史经验说明,没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就不可能安心地进行现代化建设。要实现中华民族求富求强的雄心壮志,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艰巨过程,需要长时间的和平环境。“一打仗,这个计划就吹了,只好拖延”。“我们提出维护世界和平不是在讲空话,是基于我们自己的需要,当然也符合世界人民的需要”,所以,中国的对外战略也只能是服从和服务于这个需要。实行对外开放更是要求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在当今这样一个科技飞速进展,经济生活日趋国际化的社会里,国际关系中的经济因素比重大大增加,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进展离不开世界。过去,由于某些国家和集团先后对我国实行封锁和压抑政策,我们自己又没有学会利用国际条件,使我们处于隔绝、孤立状态,未能赶上世界经济进展的大潮。总结历史经验,邓小平指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开放的对外政策,必须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学会利用有利的国际条件。二、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新推断是邓小平外交战略思想的重要依据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能不能争取到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对战争与和平问题作出客观、准确的推断,是至关重要的。在过去一段时间,我们党曾认为战争不可避开,而且迫在眉睫。这种思想认识,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特别是 60 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和美国侵越战争之后,中国深感战争的威胁,思想上和工作上始终处于一种临战的状态,基于这种状况,我国制定了相应的内外政策。进入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