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青少年的需求推动地质博物馆科普进展【摘要】现如今,中国不少博物馆的主要观赏、游览群体是青少年,尤其是专业性较强的地质博物馆,场馆中的公众教育的对象大部分是青少年,但博物馆在展品说明和介绍、展览设计、参观线路设计等许多方面均较少考虑青少年的学习特点。因此,笔者认为在用教育活动、宣传形式等手段弥补场馆“硬伤”的同时,在展品说明和介绍、展览设计等工作中,有必要征求青少年群体的意见,并针对他们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科普教育宣传活动。【关键词】青少年地质博物馆科普探究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只有不到 300 年的历史,在“有利于文化传播”的理念下,1753 年大英博物馆开始免费对公众开放。有着几千年历史文化的中华民族,在 1905 年才有了清末状元张骞在南通建立起来的中国第一家博物馆——南通博物苑。新中国建立后,1959 年十大国庆建筑中有三个就是博物馆。在这个有着强烈对外表达意愿的大背景下,社会更加期待博物馆能在公众教育方面有所作为,这就要求博物馆在展览形式、教育方法上进行改变,使博物馆由传统型向传播型进展。目前全国大部分博物馆青少年观众占观众总人数的 50%以上。笔者在地质博物馆工作多年,认为根据主要觀众群体需求调整博物馆的教育活动、展览形式等已成为必须。专业性较强的地质博物馆更应逐渐从精英学术型向公众服务型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应充分考虑青少年的特点和能力,激发他们参加博物馆科普事业的热情,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科普场馆的馆藏优势,拓宽科普工作渠道。只有贴近生活需求,真正满足青少年群体的需要,才能让“不是在博物馆,就是在去博物馆的路上”的景象成为可能。一、场馆硬件之伤(一)陈列形式上“请勿触摸”的损害自然科学类博物馆许多“裸展”展品前都写着“请勿触摸”的提示牌,但假如没有安保人员在旁制止,警示效果甚微。我们时常思考这个现象为何会时常发生,其实这跟人的天性是密切相关的。人们最直接的探究事物的方式就是动用感觉器官,通过看、听、触摸、品尝来感知世界,求知欲在探知过程中被不断地激发出来,并且这一感知欲望在孩童时期表现得十分突出。(二)知识堆砌的无效传播地质博物馆以展示人类家园——地球的进展作为主线,而地学体系庞大,包含地理学、地质学、古生物学等多门学科知识,所要表达的内容太多,而目前在地质博物馆能看到的内容一般都是大而全的模式。笔者所参观过的地质博物馆在陈展内容的科学严谨性、全面细致性上做得很周全,在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