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陇南武都、文县,属于温带和亚热带的过渡带,山峦河谷交错,动物、植物种类多样。为了解这一地区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人类利用资源的状况,考察期间,我们在白马河保护站和大熊猫驯养中心的工作人员带领下,走进山林和村寨,了解当地的生态环境问题,并获得了初步的印象。通过几天的考察,这片山区的漂亮和哀愁、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冲突,在我们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考察时间:7 月 26---8 月 3 日考察地点:甘肃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白马河保护站1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是国家林业局直属的三个自然保护区之一。与另外两个--陕西佛坪和四川卧龙相比,白水江自然保护区面积大(相当于 6.4 个佛坪,比卧龙大 23671 公顷)辖区内社区多(辖文县的 11 个乡镇和武都的 4 个乡),人口密度大。保护区把工作重点放在社区共管上,为扶贫工作投入了很大的精力。1.1 白水江保护区自然条件概况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南端,东经 104o16 -105o27ˊˊ,北纬 32o16 -ˊ33o15ˊ——,主体部分位于白龙江以南的甘川两省界山岷山山系的东端,摩天岭北坡,西南与四川省的九寨沟县、平武县相邻,东南与四川省的青川县接壤,总面积为 223671公顷。其中碧口保护站还包括摩天岭南坡的青川河源区的李子坝,红土河保护站位于白龙江北岸的支流小团鱼河流域,属西秦岭山地。保护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大部分海拔 1500-3100 米,山涧河谷深陷,相对高差1000-2500 米,最高峰海拔 4072 米。在气候带上位于亚热带北缘,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为甘肃省动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地区。该地区地处暖温带和亚热带的交汇处,中国地貌的二、三级阶梯界线处,地质构造古老,植物具有古老性、过渡性、垂直地带性明显的特点。区内共有高等植物 197 科,2165种,19 亚种,主要为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及针阔混交林。它特别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珍稀濒危植物,共有珍稀濒危植物 38 科 60 属 67 种及变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5 科 5 属 6 种,即珙桐、光叶珙桐、水杉、银杏、香果树、南方红豆杉;二级保护植物 13 科、19 属、19 种;三级保护植物 18 科、22 属、25 种;甘肃省重点保护植物 13 科、17 属、17 种,可供大熊猫食用的竹类资源仅 1 属 5 种。区内共有脊椎动物 485 种,隶属 32 目 98 科 273 属,占甘肃省脊椎动物总数的 6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