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思想与中国社会转型科学化就是规律化,就是制度化、法律规范化、程序化。社会转型一定要符合科学的规律性,讲求真理,否则就容易出问题。今日仍然有很多文化层面的桎梏,束缚着我们的创新进展。科学精神要求开拓创新,也要求遵循科学规律。对于当前社会出现的浮躁现象、转型期不可避开的负面影响,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武器、工具、方法恐怕就是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我们亟须借鉴科技发达国家创新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发掘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创新的文化资源,凝练并弘扬具有中国特色、符合科技进展内在规律的创新价值观念。在全社会范围内,创新文化的核心价值表现为变革意识、超越精神、宽容失败、人文关怀。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转型尚未完成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上,曾经历过几次重大的社会转型期。然而,哪些历史阶段能够真正称得上“转型”,则值得认真推敲。一般而言,社会转型是指社会形态或者性质发生了重大变革,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这三方面上。纵观中国历史,曾出现过几次得到公认的社会转型。最早是在春秋战国之交,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从公元前 475 年到公元 1840 年,长达 2300 多年的封建时代,在中国有着超稳定的社会结构,只有朝代的更迭而没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特征的本质变化;1840 年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我们闭关自守的国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 年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都堪称社会转型;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又一次重大社会转型,由资产阶级共和国转变为人民共和国。根据社会形态发生重大变革的衡量标准,1978 年的改革开放,无疑是又一次新的社会转型。应该说,虽然改革开放已 30 多年,但这一转型过程仍在继续,尚没有完成。特别是,我们自 1978 年至今,一直都在探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我们今日仍身处其中的社会转型,表现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自 1978 年以来,各个方面都在发生重大变革。从所有制来看,从过去的单一公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相融合、公私兼顾的所有制结构;从经济形态看,由过去单纯的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政治形式来看,民主政治有了很大进步;从社会思想来看,也逐步走向了多元化。在这一仍在继续的社会转型时期中,特别应当看到的是,科学技术进展成为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撑力量。1978 年召开全国科学大会,迎来了科学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