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状态下的“自我批判每隔几天就从新闻中读到世界某个角落遭受恐怖袭击的新现实,把我们每个人都深深地卷入其中,不再明确谁是受害者,谁是士兵,谁是敌人,谁是人民:哪里都有可能成为前线,哪里都有可能成为战场。我们意识到我们处于一种永久的紧急状态之中,而我们也将保持一种持续警戒的状态。同时,与暴力同蔓相连的是严重的社会分配失衡、不公平和卑视,它们早已合法化地出现在我们默认的各种现实和话语系统之中,成为我们“天然地拥有什么”合理证词。知识的立场在这一状态中受到严重的挑战。面对今日的现实,仅仅具有批判性的视角是不够的,它无法与行动的力量竞争,也常常轻易地滑落到道德的虚无地带。事实上,在问题面前,我们既是被挑战的对象,也同时形成挑战本身。这要求我们再次面对自我的问题,开始紧急状态下的“自我批判”:作为文化生产者,如何将自我生产知识的立场重置到不同现实和连接的可能性之中?5 月 27 日至 9 月 17 日,《自我批判》将在中间美术馆举办。为了强调行动起来和实践的重要,展览使用召集人和回应人的称谓。三位召集人卢迎华、罗小茗、苏伟,邀请各位艺术家、策展人、文化批判学者就所提出的议题一同展开思考,形成一个临时阵线。召集人特别强调说,回应人并非为这个主题提供图解或注脚。参加主题的每个项目都是一个个思想的星座,在其中不同的关键理念或概念占据着特定的位置。例如:《(北青艺术)办公室》项目,策展回应人是著名艺术家王友身,(北青艺术)艺术家包括陈波、刘哲、卢北峰、司徒晓春、田瑚、王虎、王宇鹏、杨亘。在展览方案中,王友身写道:这是我首次也可能是唯一一次以“藝术总监”的职务身份在美术馆实施的“企业化”艺术项目。这个过程性展示项目源于我在 1992 年的年度《自我批判与进入规则》(刊发在《’92 北京青年报年卷》),它是针对上世纪 90 年代中国新闻界市场化初期的“北京青年报现象”以及当时我们过度热情与膨胀的工作状态的反思和自省。巧合的是,这个 25 年前的被今日的“自我批判”策展理念重新“点燃”,如同“我们处于一种永久的紧急状态”,经过三十年的井喷式增长,早已完成资本运作成为中国传媒第一股的“北青传媒”(01000.HK),与所有国际传媒集团一样正在面临着关乎生存的数字化与多媒体变革的市场迭代。如同 25 年前的“自我批判”,是否现在正成为我们机遇般的“系统更新”时点?作为回应人,王友身以“艺术的名义”自上而下地启动了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