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兵之计试析李鸿章“以夷制夷外交策略摘要:经过晚清各时期仁人志士们的不断探究和进展,“以夷制夷”成为李鸿章的主要外交策略之一,在晚清外交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是基于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被迫选择,并不谋求对外交以及其他政治体制的根本变革,因此只是一时之策,并没有办法根本解决外交困境。关键词:李鸿章;以夷制夷;外交策略一、作为外交策略的“以夷制夷”以华夏文明为主体的中华文明在两千多年之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形成了“因夷守边”、“华夷有别”、“天子守在四夷”的“驭夷”方略和属国政策。直到晚清“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迫使当时的人们开始从天朝礼治体系和朝贡体系中走出来,谋求改变,遂提出了“以夷制夷”的方针,并不断进展最终成为李鸿章的主要外交策略之一。魏源在《海国图志》的里说“以守为战,而后外夷服我调度,是谓以夷攻夷;以守为款,而后外夷范我驱驰,是谓以夷款夷。”但是,魏源的主要着力点在于了解夷情,尤其是要利用外国的先进技术和养兵练兵之法来抵御外敌侵略。在早期的中美交往中,晚清政府尤其是洋务派逐渐认识到英美的不同:林则徐在收缴鸦片过程中美商的配合,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美国的调停角色,在 1858 年的换约过程中美国使团的服从安排,蒲安臣提出的“合作政策”,都加强了当时洋务派乃至清政府对美国的好感,强化英美不同的印象,从而初步形成“以夷制夷”的外交。当时的执政者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原因而选择了以夷制夷策略:一是晚清中国力量的不足,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为了应对一系列内部叛乱和支付外部赔偿加重了财政负担。二是洋务派对列强的看法,一方面开始消除了以中国为中心的观点,承认“变局”。李鸿章认为“西方是中国数千年来所面临的最大的敌人”。另一方面认为列强在中国并不是谋求领土,“恭亲王和文祥以西方军队根据条约迅速从北京撤退为例子,断言西方人与中国历史中企图获得中国领土的其他外夷不同”。因此与列强之间存在合作的可能。三是洋务派的外交目标。某些进步的士大夫,特别是自强运动的领袖人物,强调中国应该把握变动的时机,向西方学习。“改良派冯桂芬在六十年代初期曾经恰当地指出,虽然中国不久将把国内叛乱镇压下去,但它不能把肯定要在中国呆下去的西方人赶走。所以,与来自远方的人们保持和平是中国政府的重要任务”。因此破除了过去的“以商制夷”和“以民制夷”的政策,提出以诚相待,实行和平外交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