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艺术陶瓷的走向早在史前的石器时代,就已有土器的制作,尤其史前的彩陶,形式种类繁多,装饰技法与样式丰富多样,可以说是中国书法、绘画进展的起源。长久以来,历代陶瓷艺术工匠制造出许多杰出的陶瓷器,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感情和伟大的制造力,富有崇高的审美理想、永恒的艺术价值,使得中国陶瓷艺术在世界艺林中独树一帜。但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瓷业由盛而衰,至 1949 年前陶瓷业几近人亡艺绝的境地。建国后,国家进行了一系列恢复进展陶瓷生产工作,才使陶瓷业获得重生。国家为了提高陶瓷艺术的质量和科技水平,开展了陶瓷美术教育,建立陶瓷讨论机构,恢复古代名窑的生产技术,举办各种展览以及国际间的沟通等举措。50 年代期间,全国各大美术院校先后开设了陶瓷学科,这些院校培育的专业人才对提高陶瓷队伍的文化素养起着决定作用,也为陶瓷艺术最终从手工艺的民间性走向纯艺术的舞台埋下伏笔。上世纪中叶,一批老艺术家就着重在综合发挥传统优势和现代绘画及装饰艺术魅力的取向上探究陶瓷艺术的新形式,推动了现代陶艺事业的进展。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日趋开放活跃的政治形势为艺术的进展制造了有利条件。艺术家蕴蓄已久的形式冲动和如释重负的轻松感,孕育出一种比例匀称、色彩优雅的造型语言。一批具有深厚艺术功底和丰富社会经历的艺术家,很快地建立起一种带有唯美特色的表现模式,追求和谐形式的建构,专注形式美的表现,在造型装饰上反复玩味形式元素的组合变化。这些前辈艺术家的审美倾向,通过教学和创作对当代艺术陶瓷多元进展格局奠定了基础,培育了人才。90 年代的综合风格占主导地位,艺术家在更加注重个体经验和个人风格树立的同时,又开始更多地考虑与社会、环境的融合,更加关注人性和心理的问题。陶艺创作表现出三个明显的趋向。一是在坚持传统技艺和使用格式基础上向前进展,虽然其创作样式比较平稳,缺乏风格上的强烈反差,但艺术家在讲究制作技艺精良的同时,也非常注重艺术个性、审美情感的表达。二是通过对传统技艺和有用格式的“变异”来追求陶艺的新意,这一创作趋向多在古典器型上做文章。在陶艺家手中以往那些具有特定有用性能的“碗”、“壶”、“瓶”等已被抽掉原有的功能价值而成为一个单纯的审美形式概念。变异的造型完全抛弃了有用功能,“器皿”的“内容”乃是艺术精神自由出入的空间。第三种趋向显得更加自由活泼,更趋重艺术表现性。这种趋向的陶艺创作,风格面貌了无一定,往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