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以学习为中心课堂观察》有感“课堂观察”已经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历程,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教学录音录像就被拿来作为教学分析、辩论和反思的重要素材。课堂观察首先被认为是帮助老师改进课堂教学行为的重要手段。老师常常运用自身拥有的概念系统对自己或同事正在做什么进行分门别类,而后条分缕析,进而反思建议。在这样的逻辑之下,讨论者们更多关注的是在一个概念系统引导下对老师的课堂行为进行分析,帮助老师拥有一套能够运用来分析自己教学的概念工具。于是,以往的听评课也主要侧重于从老师的角度,观察老师的仪表仪态、教学语言、教案设计、巩固复习、新课导入、新知讲解、重难点把握、板书、提问、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节奏、作业布置等等。也便有了诸如崔允漷教授提出的“4 个维度 20 个视角 68 个视点”等。课堂观察的维度成为了老师课堂行为评价的量规;课堂观察的记录成为了改进老师教学建议的理据;课堂观察的过程成为了教研活动的抓手。课堂观察更多是促进老师专业进展的工具。《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从“教学中心”转向“学习中心”,为课堂观察提供了新的讨论视角;循着“学习观察—收集证据—分析解释—做出决策”的模式,为课堂讨论做出了良好的范例;从“学生知识与技能类的目标达成,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合作学习的过程,课堂中的积极学科情感,课堂中的社会关系”五大类的观察领域,借助 8+10+5 个观察单,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提供了脚手架。于讨论者而言,此书是“芳林新叶”;于实践者而言,有“柳暗花明”之感。特点 2:揭示了教育现况与未来的拉锯战。该论文揭示了我们教学改进的两种取向。第一种是效率取向。第二种取向是个性化。我理解的个性化是让每一个孩子能够找出他的潜能,用定制化的教育举措,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求。要实现这一点,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特点 3:解释学生学习多样化的必要性:课堂观察。该论文提出这个工具不仅可以用于观察,也可以用于解释学生学习。特点 4:建构一套具有用性工具来探究学生学习。该论文整篇都是在探究学生的学习,但不是停留于理论的探究,而是着力探究有用性的工具。同时,我想到最多的我们学校的教研活动,集体听课是教研活动中的常见方式之一,课堂观察量表在听课、评课教研活动中运用价值非常大。一种有效的方式是分配不同的观摩老师分别记录与评价综合量表中的某个特定维度。在听课后,根据个人的记录与评价进行沟通与研讨。这样可以避开通常在教学研讨中常见的随意性与主观性,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