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历史比较法在教学中的运用摘要:历史比较法是中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可以通过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宏观比较和微观比较,或者综合比较,培育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比较的价值和意义,不能盲目比较。关键词:比较法历史教学运用历史比较法是中学历史讨论和教学的一种科学方法。无论在传统教学中还是在新课改时期,都是老师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历史比较法可以把个别的历史事件纳入宽阔的历史背景中,从中求同求异,有助于揭示历史现象的异同,为深化探求历史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制造条件。比较法不仅便于学生识记历史事件和人物,使学生了解历史概况、历史线索,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与辨析能力,培育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达到掌握历史和进展能力之双重目的。那么历史中如何运用比较法呢运用比较法又应注意哪些问题呢历史教学中的比较法,是指在教学中将有一定关联的历史现象和历史概念,其中包括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制度等等,进行比较对比,并推断异同,分析缘由,从而把握历史进展进程中的共同规律和特别规律,认识历史现象的性质和特点。从时间范畴出发,历史比较可分为共时性比较和历史性比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横向比较通常是指通过对同一时代不同国家间同类性质的事件或人物进行比较,从而找出相同或不同的规律。如新课程高一历史中通过古希腊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历史状况的比较,可以看出海洋文明与大河文明的不同影响,不同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不同影响。还比如通过鸦片战争前中西方社会状况的比较,得出鸦片战争是必定的、落后就要挨打等历史结论。纵向比较通常是指把不同时期的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即对同一国家或地区先后出现的同类事件、人物等的比较。如将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南北战争放在一起比较,明确这两次资产阶级革命对美国经济进展各自所起的作用;将中国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进行比较,可以认识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进展。总之,我们通过纵向比较,可以找出历史事件的异同,认识历史进展的阶段性和人类历史不断进步的规律性,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深层次的理解。从空间范畴出发,可分为宏观比较和微观比较。宏观比较是指站在历史整体角度,对不同的历史现象进行贯穿的或者高度概括性的比较,从而对历史产生系统的规律性的认识。比如通过对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的比较,认识到东西方古代政治经济状况的不同原因;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