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运漕古镇历史建筑风貌分析

运漕古镇历史建筑风貌分析_第1页
1/10
运漕古镇历史建筑风貌分析_第2页
2/10
运漕古镇历史建筑风貌分析_第3页
3/10
运漕古镇历史建筑风貌分析摘要:运漕镇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镇,镇内名胜古迹较多,建筑风格独特,是古徽州建筑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宝。通过对运漕古镇建筑风貌形成的历史渊源的分析,探讨运漕历史建筑中的风格特点和主要内容,归纳出运漕历史建筑风格。运漕古镇建筑的风格总体来说,应该属于徽派建筑的范畴,但因自然环境、文化和价值观的的差异,运漕古镇建筑的风格与徽派建筑风格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运漕镇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镇,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城南40 公里,总面积 70.3 平方公里,4.4 万人口,被列为安徽省重点建设中心镇之一。作为古徽州保存下来的古建筑群,凝固了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对运漕历史建筑风貌的分析,有益于明确其文化资源的生存环境,构建适宜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使历史名城得到保护和进展。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运漕镇历史悠久。相传,夏禹治水“凿东关石梁为渡漕”时,这里就有了自然的河流,当时只不过是一片汪洋中的土墩,几经流砂淤积变化,逐步形成为“蓼花洲”。建置之始可上溯至魏晋时期。东晋时,称蓼花洲,后又称中闸、漕川。因东汉末年,曹魏领兵伐吴而欲“四越巢湖”,为军事所须,遂自巢湖向东开挖濡须河。东吴孙权为了抗衡曹军,在运漕东侧约十公里处,又凭借山势而设东关、西关两关,以致“曹操四越巢湖而不成”。水镇运漕,既是历史变迁的见证,又成吴军粮草辎重的基地,凭此才不断凝聚起人气,并加速了一方商贸与文化的进展。史称,三国吴赤乌年间,道教曾于镇上建造了三元观,香火一度鼎盛。《康熙含山县志卷第五》又载:“运漕河,县南八十里。《元和(州)郡县志》云:梁侯景乱(太清二年八月,即 548 年),王僧辨军次芜湖,景将侯子鉴屯兵梁山,以捍御运漕,故名。”循此可知,运漕之名最先见诸史册者,当在公元六世纪中叶即 548 年,至今已有 1461 年(亦说运漕镇得名始之于明初)。据《舆地胜纪》和《古今地名大辞典》载:运漕镇始于东晋,古称漕运,明末清初改为运漕,沿用至今。东汉末年(建安十七至二十二年),北魏曹操伐吴,“四越巢湖”,曾屯兵于无、巢、肥江淮一带,为了便于行军作战,运输粮秣军需,曹兵即开濡须水(又称漕河),帆船往来穿梭其间。东汉建安十七年(212年),东吴孙权派人筑关拒曹,卡住濡须河口,形成东关,以遏巢湖。运漕河就成了吴兵进退必经之路。明朝朱元璋亦在此镇迎战过元军。清康熙三年(1664 年),清廷曾派兵驻守运漕、铜闸。道光...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运漕古镇历史建筑风貌分析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