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案上编 50-70 年代文学绪论 ( 2 课时) 一、教学目的:了解当代文学的定义、分期及其所继承的现代文学的两个传统,和由战争文化传统衍生出的工农兵文学思潮的发展流变,从而熟悉现代文学如何转变为当代文学,及由此决定的当代文学的基本特点。二、教学重点:掌握当代文学继承的两个传统及工农兵文学思潮的发展流变,三、教学难点:了解工农兵文学思潮的发展流变。四、教学方法:讲授五、教学步骤:(一)课程导入:唐弢、施蛰存在八十年代提出“当代文学不宜写史”。理由是:许多事情不够稳定,而历史需要稳定,一切还在发展的政治、社会及个人的行为都没有成为史。但当代文学已经走过了几十年,应该说其历史轨迹还是比较稳定地显现出来了,因此,针对唐施二人的看法,一些学者还是认为当代文学有做史的必要,但这个史是有别于以往文学史写作的、需要重写的文学史。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和陈思和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可以说是诸多重写文学史的教材中的代表性的两本。它们也是我们讲述当代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二)当代文学定义1:当代文学在传统上的定义是特指一九四九年以来的大陆文学。2:定义的局限性:a:时间局限:以四九年为界划分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并不能准确地反映文学的发展状况。B:空间局限:以大陆文学为研究对象,把台港文学排除在外,同样不能准确认识中国文学的发展。总之,传统关于当代文学的定义将中国文学窄化了。3:20 世纪中国文学:目前,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说法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当代文学的分法,这一概念将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整合起来,较准确地反映了文学的发展面貌,具有科学性。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中写道:“一百年的时间在人类历史上是极为短暂的瞬间,不可能积累太多的精神成果,所以,人为的断代史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从 1949 年算起的当代文学史,也仅仅是 20 世纪文学的某一阶段,这个概念也会随着“20 世纪文学”或者广义的“现代文学”的普遍应用而逐渐淡出学术舞台。(三)当代文学分期(习惯上有三种分法):1:三分法:a:1949—1978 为第一阶段,以工农兵文学思潮为主。B:1978—1989:第二阶段,文学摆脱了政治的束缚,但仍带有强烈的共名化特征。C:90 年代—至今:第三阶段,文学进入无名化时期。2:三分法:a:1949—1966:十七年文学。B:1966—1976:文革文学。C:1978—至今:新时期文学。3:四分法:a:194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