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触动》读后感一个国家,就像一个人的一生,关键几步走对了,一切都会比较顺利,否则满盘皆输。国家发展和人的命运是紧紧相连的,我们现在生活得益于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在本书中, 我感触很深的是马克思原理的应用和实践的检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有一种说法,邓小平同志仅仅用“实事求是”四个字就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世界。我们社会确实存在着腐败和贫富差距问题,但是我们社会整体的走向值得肯定的,小平同志说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的贫穷,是不得人心的,虽然我们现在社会上存在较大的贫富差距,但是好过全部贫穷,并且的政策也在通过再分配向着缩小差距努力,我们走的是一条“最不坏的道路”这句话,是通过和国外的国家比较得来的。 纵向比较,我们国家也处于清朝以来最辉煌的时代。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时候总说,人没有十全十美,但是只要他没有做过什么大坏事,或者说没有在大是大非面前走错路,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好人。哪呢我想,同样的,评价一个国家,除非我们已经达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不可能奢求一个国家没有社会问题,而实现共产主义。我们还有非常遥远的距离要走。但是我们国家的主流是好的,我记得文章有一句话,是我们不能让激进主义和道德冲动成为社会的道德主流,世界不是只有黑白两极,绝大多数是出于中间部分的,进步往往参杂着问题。是的,作为一个大学学生,我们要学会冷静,学会理性思考,学会从大局看问题,,把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作者提到的这些有可能自己打败自己的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吏治问题。中国二千多年的兴衰更替,都是吏治方面的作用。吏治搞得好就兴,搞得不好就衰,甚至到最后自己打败自己。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是当前我国的老大难问题。朱榕基出任副总理时,大刀阔斧地解决了银行滥贷款问题,迅速抑制了人民最痛恨的物价飞涨势头,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在他出任总理后,在记者见面会上他讲到政府人浮于事时说,好大一部分财政被吃掉了,各级政府机构要精简 50%,他说不论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将义无反顾┉┉。广大人民对朱总理寄与厚望。几年下来。人们感觉并没有解决,好像是越减越多。以具有魄力著称的朱总理都难以办到,可见这问题是多么的难了。有一位人大代表说过,现在全国人口与干部之比是 26:1,也就是有 4800 万的干部队伍。就算四千万,那也是个不小的数字。后来朱总理提出要向国外学习,实行高薪养廉,几乎年年为公务员加薪,涨资最少的数额也是为退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