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讲 黑格尔哲学张志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2011 年 12 月 黑格尔(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 1770 - 1831 ) 黑 格 尔荷尔德林谢 林 1793 年,黑格尔以优异成绩从神学院毕业,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哲学素养。后来人们根据他的毕业文凭认为黑格尔当时在哲学上“毫无成效”,其实是一种误解。原来他的毕业文凭上写的是“在哲学上十分努力”,由于字迹不清,拉丁语的“十分( multam )”被看成了“毫无( nullam )”。 青年谢林在给黑格尔的一封信中说,“朝霞伴随着康德升起”,“自由贯彻全部哲学而始终”。青年黑格尔亦从康德的实践理性中看到了人的自由、价值和尊严,他认为“人类自身像这样地被尊重就是时代的最好标志,它证明压迫者和人间上帝们头上的灵光消失了”,并且把理性和自由看作是永恒的口号。 黑格尔从 1805 年着手写作《精神现象学》,发誓要“让哲学说德语”。在哲学家中,他的经历算是比较复杂的:办过报纸,当过中学校长。 1807 年,黑格尔迁居班贝格,任日报编辑,同年他的第一部成熟的哲学著作《精神现象学》出版, 1808 年 11 月成为纽伦堡文科中学校长。 1816 年黑格尔迁居海德尔贝格,任海德尔贝格大学哲学系教授,此后从 1818 年开始任柏林大学哲学系教授, 1827 年主编《科学评论年鉴》,以他为中心形成了黑格尔学派。柏林时期是黑格尔事业的鼎盛时期,他在 1829 年当选为柏林大学校长, 1831 年因病逝世。《精神现象学》( 1807 )《逻辑学》( 1812 - 1816 )《哲学全书》( 1817 、 1827 、 1830 )《法哲学原理》( 1820 ) 谁若想理解黑格尔,只能靠他自己。 有多少研究黑格尔的人,就有多少个黑格尔。 据说哥德只看了《精神现象学》的前几页就弃之不读了,他读到的是: “ 花朵开放的时候花蕾消逝,人们会说花蕾是被花朵否定了的;同样地,当结果的时候花朵又被解释为植物的一种虚假的存在形式,而果实是作为植物的真实形式出现而代替花朵的。这些形式不但彼此不同,并且互相排斥互不相容”。 他不知道翻到下一页黑格尔接着说的是“但是”-- “ 但是,它们的流动性却使它们同时成为有机统一体的环节,它们在有机统一体中不但不互相抵触,而且彼此都同样是必要的;而正是这种同样的必要性才构成整体的生命”。 一、精神的探险旅行二、实体即主体三、世界的逻辑结构四、哲学体系五、辩证法一、精神的探险旅行《精神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