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保住长沙这一战略屏障,第 9 战区先后与日军第 11 军进行了第一、第二和第三次长沙会战,并最终引发第四次长沙会战,也称长衡会战。 长沙会战发生在抗日战争 1939 年 9 月到 1944 年 8 月期间,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长沙为中心的第九战区进行了 4 次大规模的激烈攻防战,史称为长沙会战,或称长沙保卫战。 在二次世界大战中,长沙是举世罕有的受灾最严重城市之一,整个城市被大火连续烧了两天两夜。在这场大火的背后,正是持续 6 年的四次长沙会战。 国民政府特别重视长沙地区的防备,由薛岳率领的第 9 战区集结重兵与日军在战线对峙。前 2 次长沙会战,双方都自称获得了胜利。从战术上看,双方并未分出胜败,中国军队的损失更大;但从战略上,阻止了日军的战略目的,可以认为是抗战中的胜利。第 3 次长沙保卫战则是国民党军队一场典型的胜仗,国民党军队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终将日军击退。第 4 次长沙会战日军以优势兵力发动猛攻,中国军队被迫撤退。 1938 年至 1944 年,腥风血雨的四次长沙大会战,是八年全国抗战中中日双方出动兵力最多(日军 66 万人次,中国军队 100 余万人次)、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一次大会战。这场震惊世界的会战前三次以中国军队的大获全胜而告结束,日军受到中国军队的沉重打击,日军共伤亡 10.7 万人,中国军队共伤亡 13 万人。 会战起因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日本再次部分调整了对华战略。其总体构想是:确保和稳定占领区,使之成为大东亚战争的总兵站基地,对国民政府继续施加军事压力,削弱其抗战力量,并以政略和谋略相结合,摧毁其继续抗战的企图,然后利用大东亚战争的成果,促使国民政府屈服,实现侵略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