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长沙窑彩绘的出现,丰富了中国陶瓷的装饰艺术,打开了釉下彩的工艺新篇章,在历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其纹饰较中国其他地区窑系出品瓷器纹样,具有一定特别性,体现在素材选择、笔法工艺和动物纹饰的非群体性上。本文将从时代审美风向、地域文化特色、海外文化影响和宗教哲学思想等几个层面,排除和探究长沙窑动物纹饰非群体性特征形成原因的可能性。关键词:长沙窑:釉下彩:动物纹饰长沙窑,位于今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铜官和石渚新河一带,毗邻湘江下游,水路便捷,可从洞庭湖驶入长江直通大海,为海内外提供了便利。根据长沙窑出土的陶瓷器铭文及出土情况来看,长沙窑兴起于 8 世纪后半期,即中唐的安史之乱的时期;并于 9 世纪达到进展的顶峰,到 10 世纪后的五代时期开始走向衰落。近年发掘出的长沙窑瓷器的出土地点,国内有陕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广东、广西等,海外出土包括东北亚的日本、韩国,东南亚的菲律宾、泰国、印尼、马来西亚,中亚的巴基斯坦、印度、伊朗、伊拉克以及非洲的埃及等地。这些出土地点与唐代的陶瓷之路的路线相吻合,可见长沙窑以外贸为主的商业策略。长沙窑在中国陶瓷进展史上占据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唐朝以单一青白釉为装饰、追求单釉色美的审美风尚潮流中,长沙窑的审美特色无疑是独树一帜的。在装饰上大胆创新,追求色彩的丰富,较为突出的是铜绿釉和铜红釉在绘画装饰图形中的应用。长沙窑的出现代表中国瓷器从单色釉转向彩绘装饰的崭新方向,可谓是历史上第一个彩瓷窑。根据其装饰题材,又可分为图案、文字和绘画三类。长沙窑瓷器上的动物图案笔触朴拙灵动,动态多变,但只绘单只,未曾见成对或群体性的禽鸟和走兽,对比同时代的主流审美可谓是另辟蹊径。下文将从长沙窑动物纹饰风格的起————源、受海外文化尤其是波斯文化的影响,以及宗教影响三个方面,来大致推测长沙窑动物纹饰特别性的成因。一、长沙窑动物纹饰风格的起源1、时代审美风尚动物纹饰的应用最早能追溯到原始时代,自夏商周到六朝,动物纹在装饰图案中占据主要地位。动物纹分为真实动物形象和幻想动物形象,早期生产力低下,人们仍具有动物崇拜的心理,希望借助动物的超人力量帮助战胜自然外力。这个时期的动物纹多为饕餮、夔、龙、凤等幻想动物。自三国两晋南北朝以降,纹饰逐渐出现世俗化倾向,多出现牛、熊、兔等纹样。从唐代开始,花鸟纹成为主流,且动物纹都贴近现实生活,以鹦鹉纹、孔雀纹、鸳鸯纹、鸿雁纹、狮子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