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好书榜怪象摘要:图书榜单的频繁更新让读者对图书产生模糊的认识,出版商不断在变换营销方式吸引读者眼球,读者应该在繁华的图书市场中练就自己的火眼金睛。关键词:好书榜;消费者;出版商打开浏览器,搜索关键词“好书榜”,亚洲好书榜、中国好书榜、新浪好书榜、当当好书榜,亚洲好书榜是新浪媒体的自营产品,定位为中国第一个面对畅销出版新书和人气原创小说的跨平台联合榜单,通过粉丝力量,引领畅销。根据不同媒体和平台,好书榜名单各不相同,图书仅用一字“好”评价,出版商以此进行营销宣传,读者根据榜单进行购买,这样的“好”,对于读者是一种负责的态度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书籍下了一个有趣的定义:“书是一种除去封面至少有 49 页的非期刊性质的印刷出版物。”其实,书就是叠起来的写满文字的纸张。文字和纸张,是书籍的两大要素。只有当纸取代石头、骨头、粘土和纸莎草,成为书的新载体时,书籍的历史才刚刚开始。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的时代已经远去,但古希腊和古罗马给人类留下了永恒的文明遗产,其载体仍然是书籍。书籍也为《圣经》和基督教教义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文艺复兴时代,手抄本中华丽的装饰性字幕,成就了书籍的古典形式。在活字印刷出现之前,书籍是高雅和富含教养的代名词,社会阶层可以通过阅读习惯来进行划分:在酒馆或全家团圆时听书的庶民、在书斋里静静阅读的有教养者和知識渊博人士。书籍在 18—19 世纪的西方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阅读的狂热”成为 18 世界末精神世界的主流。不过,到 19 世纪中期,随着大众社会的兴起和新媒体的出现,书籍已被看作是“旧媒介”,而开始迅速进入“消费品时代”。书籍是人类和文化的主要载体,从书籍史前史、卷轴时代、中世纪的册子本,从抄写本到铅字印刷的出现,呈现在现代读者眼前的书本是一份纪录人类文明的载体。在对其评价上,应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客观评价其文学性、创新性、认可度,因为书籍是人类自身进步的阶梯。在 11 与 12 世纪间,供人阅读的文字鲜少以方言写成,但许多口说的文字作品是以方言创作。这期间云游诗人造访一座又一座城堡,吟唱、朗诵着诗词、浪漫故事。这些多用韵文写成,以便背诵,他们的诗歌,常是自己的创作。作家的写作,在一定物质前提的支持下,是一项私人化的智力劳动。在 1985 年,法国巴黎图书沙龙通过法国驻各国使馆、法兰克福图书节、瑞士法语日报《二十四小时》驻外国记者分别邀请各国著名作家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