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防范校园欺凌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防范校园欺凌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_第1页
1/4
防范校园欺凌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_第2页
2/4
防范校园欺凌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_第3页
3/4
防范校园欺凌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校园欺凌是我国近年来社会各界都广泛关注的问题,它是指发生在各级学校中恃强凌弱的行为,因蓄意或恶意欺负、欺辱他人,造成对对方身体、名誉、心理、精神等方面的损害。不同级别学校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校园欺凌。由于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较弱、自我调节能力不足以及缺少辨别是非能力,无法进行正常的人际沟通和处理人际关系,而是实行恃强凌弱的方式作为解决矛盾的方法。本文分析校园欺凌的心理成因,探寻中学生实施校园欺凌行为的防范策略。一、中学生实施校园欺凌行为的心理成因1.“边缘人”地位引发的心理失衡“边缘人”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帕克提出的,它是指由于移民等多种原因,使得某类人处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群体之中,“既不被原来的文化群体所承认,也不被现在的文化群体所接受,因而这些人就处于极为尴尬的边缘状态”。欺凌者通常学习成绩靠后、纪律意识薄弱,往往干扰正常教学秩序,他们不受老师群体的认可;欺凌者表现出攻击性强、霸道、偏执等特点,也不受朋辈群体的欢迎,欺凌者往往处于尴尬的边缘状态。“边缘人”缺乏自信心,缺少他人的关注和肯定,在班集体中没有归属感和认同感,便实行欺凌方式获得自我效能感,寻求安慰。在浙江温州未成年人欺凌案中,7 名女生因犯非法拘禁罪和强行侮辱罪被逮捕,其中2 人为辍学打工者,5 人为在校高中生。记者了解到,因为家庭变故和同学讽刺,孤独的受欺凌者不愿向家里求助,心理失衡的少女希望摆脱“边缘人”地位,让自己力量更强大,她们便组团成为打架群体,由受欺凌者转变为欺凌者。2.年龄阶段特质凸显的心理不成熟根据埃里克森的社会化进展理论,12-18 岁的中学生正处于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时期,“个体此时开始体会到自我概念的困扰”。这一阶段虽然自我意识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进展,但是由于自我控制能力和调节能力进展不充分,不能理智地看待自己同他人的关系,不能全面地意识到自己行为所带来的后果,他们往往抱着“开玩笑”或“恶作剧”的心理,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欺凌他人。正是因为心理进展尚未成熟,导致该阶段的青少年易把学业压力、生活挫折和对周遭环境的不满等问题通过人身攻击的方式转移到同辈群体中,最终造成欺凌事件的发生。而被欺凌者作为校园欺凌行为的对象,这类人群往往表现出内倾型人格,外表较为柔弱,具有内向沉稳的特点。遭受身心损害后,被欺凌者受到自我价值和自尊心的驱使,加之不成熟的心理而产生不成熟的想...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防范校园欺凌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