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地区窑洞文化讨论关键词:延安;窑洞;艺术;文化特色延安位于陕西北部,在这一地区存在一种原生态的居住形态与建筑形式——“窑洞”,它是黄土文化与华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极具文化特色。到今日为止,窑洞在延安仍然有大量存在。对窑洞文化进行讨论,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自身的传统文化。一、陕北延安窑洞的建筑与院落格局要讨论延安窑洞的文化特色,首先需要从整体上来分析其建筑与院落的格局。和早期为躲避战乱与御寒避暑的窑洞建筑不同,经过上千年的进展,后期的窑洞在建筑本身、院落格局上都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一方面虽然黄土原始气息浓重,但另一方面也别有讲究。当地有“箍窑盖房,一世最忙”的民间俗语,这说明人们非常重视窑洞的建设,将“箍窑”看成是人一生当中最重要、最忙的一件事情[1]。根据传统的思想与方式,“箍窑”不仅要重视“施工质量”,同时还要讲究风水、方位、向背,交通方便与否、吃水方便与否更要考虑在内,动土的日子必须是“黄道吉日”。(一)延安窑洞的建筑格局第一,内部格局。从当前保存下来的延安窑洞看,其内部空间的格局基本保持一致,拱高一般为 3.3 米,进深多为 8 米到 10 米,宽度在 3.3 米左右。主要的构成包括炕、灶及烟道系统,并会摆放日常所需的餐柜、炕桌等,看似简陋,却能够完全满足原生态的生活所需[2]。第二,灶。灶在窑洞当中的重要性非常大,一方面人们做饭、烧水需要使用到它;另一方面在严冬来临时,人们还会使用它来取暖。窑洞所使用的灶非常结实耐用,由黄土砌成,内加盐水、草筋,不易开裂。进入现代,砖砌的灶台越来越多,但砖砌灶台没有黄土灶台那般原始的黄土韵味。第三,炕。炕也是延安窑洞建筑格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还是延安窑洞文化最鮮明的一个特征符号[3]。对于居住在窑洞的人们而言,炕是最为重要的一种设施,不论是吃饭、休息、接待客人等,都在炕上进行。当地有“炕不离七(妻),门(大门高度)不离八”的民俗讲究,这说明不论是炕,还是家庭中的妻子、妇女都是相当重要的,缺一不可。炕与灶台相连,可传递和散发热量,这在寒冷的冬季非常有用。(二)窑洞的院落格局每家窑洞基本上都会配备院落,除了窑洞内部空间之外,人们活动最多的地方就是院落,所以院落在窑洞文化当中也相当重要。窑洞院落主要包括门楼、院墙、庭院等组织部分[4]。第一,门楼。门楼的位置一般在窑洞院落的南墙方向,修建也较为讲究,就算是在普通的人家,也会将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