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边区移民难民救济工作及其启示[摘要]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的移民难民安置政策,救济工作卓有成效。当时所实行的一些社会救济工作的措施,对现今革命老区的社会救济工作有很强的启示和现实借鉴作用。[关键词]移民难民救济启示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对边区内外的移民难民制定了妥善的安置政策,成立了专门的赈济机构,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救济工作。这些,对现今的社会救济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但是从总的方面论述移民难民产生的原因、救济措施,尤其是这些救济工作对现在的启示和现实借鉴的论著还较少,本文拟从这些方面展开论述。一、陕甘宁边区的移民难民产生的原因关于陕甘宁边区移民难民产生的原因,笔者认为可以从抗战时期外来移民难民的大量迁入和边区恶劣的自然环境方面来解释。从明清至民国时期,陕北、陇东地区由于地旷人稀,一直是吸引邻近省区持续性移民的迁入地。相比较而言,晋冀鲁豫等省区人口密度较大,这些地区每遇灾荒年景,都有大量人口涌入,“贫穷而有力者,在此谋生甚易,移来户口,无时无之”[1]P34。边区政府成立时,这种情况一直在延续。除了外来的移民难民之外,由于恶劣的生态环境和脆弱的农业经济条件,边区每年都遭受自然灾害,损失严重,也造成了部分灾民。陕甘宁边区位于黄土高原的中北部,这里大部分地区属于游牧区,不适宜农耕。秦汉以来,中央政府在此地不断移民垦荒,致使农牧分界线不断向北推移,陕北、陇东等地被人为地开辟为以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地区。但这里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明清以来,由于大量移民,军屯民垦,明末农民大起义和清代回民起义等战争,大片森林遭到滥砍滥伐,草场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造成了整个边区地形地貌千沟万壑、支离破裂。地形、土壤、气候和水利都是农业进展的极大制约因素。边区内外的水、旱、雹、蝗等自然灾害频仍,也产生了许多的急需赈济的灾民。1935 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连发旱、水、雹、冻等自然灾害,仅据 1940 年至 1943 年不完全的统计,就有旱灾 16 次、水灾 31 次、雹灾 34次、冻灾 7 次,此外还有多次风、霜、虫、瘟等灾害,受灾县达 58 个,人数达 1012146 人,田禾 1489247 亩。损失情况是:粮食 9144 石,房子3478 间,死伤 2351 人,受损伤的牲畜 4103 头、猪羊 41332 只[5]P263-266。对此,边区政府积极实行多项措施,使移民难民的救济和安置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二、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