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形成的原因和分类雾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的凝聚现象。雾的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充沛,二是地面气温低。雾形成的条件一是冷却,二是加湿,增加水汽含量。这是由辐射冷却形成的,多出现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且比较稳定或有逆温存在的夜间和清晨,气象上叫辐射雾;另一种是暖而湿的空气作水平运动,经过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渐冷却而形成的雾,气象上叫平流雾;有时兼有两种原因形成的雾叫混合雾。可以看出,具备这些条件的就是深秋初冬,尤其是深秋初冬的早晨。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种蒸发雾。即冷空气流经温暖水面,假如气温与水温相差很大,则因水面蒸发大量水汽,在水面附近的冷空气便发生水汽凝聚成雾。这时雾层上往往有逆温层存在,否则对流会使雾消散。所以蒸发雾范围小,强度弱,一般发生在下半年的水塘周围。城市中的烟雾是另一种原因所造成的,那就是人类的。早晨和晚上正是供暖锅炉的高峰期,大量排放的烟尘悬浮物和汽车尾气等污染物在低气压、风小的条件下,不易扩散,与低层空气中的水汽相结合,比较容易形成烟尘(雾),而这种烟尘(雾)持续时间往往较长。雾消散的原因,一是由于下垫面的增温,雾滴蒸发;二是风速增大,将雾吹散或抬升成云;再有就是湍流混合,水汽上传,热量下递,近地层雾滴蒸发。雾的持续时间长短,主要和当地气候干湿有关:一般来说,干旱地区多短雾,多在 1 小时以内消散,潮湿地区则以长雾最多见,可持续 6 小时左右。第一种陆地上最常见的是辐射雾这种雾是空气因辐射冷却达到过饱和而形成的,主要发生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的夜间或早晨。这时,天空无云阻挡,地面热量迅速向外辐射出去,近地面层的空气温度迅速下降。假如空气中水汽较多,就会很快达到过饱和而凝聚成雾。另外,风速对辐射雾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假如没有风,就不会使上下层空气发生交换,辐射冷却效应只发生在贴近地面的气层中,只能生成一层薄薄的浅雾。如风太大,上下层空气交换很快,流动也大,气温不易降低很多,则难于达到过饱和状态。只有在 l 一 3 米/秒的微风时,有适当强度的沟通,既能使冷却作用伸展到一定高度,又不影响下层空气的充分冷却,因而最利于辐射雾的形成。辐射雾出现在晴朗无云的夜间或早晨,太阳一升高,随着地面温度上升,空气又回复到未饱和状态,雾滴也就立即蒸发消散。因此早晨出现辐射雾,常预示着当天有个好天气。早晨地罩雾,尽管晒稻谷、十雾九晴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