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烈光养生之悟养生不可“迷信不久前,一位患糖尿病多年的老年女性,因突发昏迷而被送医院救治。经检测,发现她的血糖值过高,已超过了仪器的测量范围。医护人员立即进行抢救,却最终没能挽回患者的生命。后来我们通过患者老伴了解到,该患者已患糖尿病 10 多年,以前口服药物治疗,血糖控制一直较好。近一年多来,因为口服降糖药物已不能很好地控制血糖,且出现了副作用,医生嘱其改以注射胰岛素治疗。几经调整,胰岛素剂量虽然逐渐加大,但餐后血糖仍较高。就在抢救前一个多月,患者在电视节目中偶然看到一个被吹得神乎其神的糖尿病食疗方,便深信其说,停用了药物,只坚持食疗,结果就发生了糖尿病高渗性昏迷而死亡。这样的事例,并不鲜见。其主要原因是,近年来,随着养生热的兴起,健康产业方兴未艾,养生产品种类繁多,养生科普也越来越红火,养生事业中不可避开地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现象。这其中,有一些人无视科学的严谨性和个人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将本有一定局限性的认识或方法过度渲染、夸大宣传,以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同时,人们求健康心切,总希望治病能一针见效、一药根除,养生也能一劳永逸。但人们对医学又了解不足,因而,面对这些宣传时,缺乏辨别能力,甚至对那些夸大成分,充满了兴趣和信任。一旦宣传中的某些方法稍见成效,人们便容易全盘接受,陷入“迷信”的泥淖,对那些“奇妙”理论和方法的传播者自然会敬若“神明”,从而忽视、违反医学常规,导致悲剧不断上演,令人心痛。那么在日常养生中,应该怎样摆脱“迷信”,正确地判别和选择保健方法呢?一是从根本上消除急躁心理。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养生是一个长期的、“润物细无声”的系统工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实际上,养生应将宏观与微观结合,宏观上养生方法要覆盖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微观上要规避各种影响健康的不良因素,做好预防,未雨绸缪。二是信医、信己,绝不能信“神”。生病时也应先求医、次求己、不求“神”。这里的“神”,指的就是那些鼓吹一方治百病、一法保一生,误导病人不求医、不信药,只拜偏方和“妙法”的人。要知道,具有职业道德的医学专业人士,出于对职业、对社会的责任感,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对于这类“神人”,我们最好敬而远之,不必采信。这一点,对于慢性病患者来说,尤其重要。最后,还要学习、积累一些养生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养生修养。理论才是一切养生方法的源头和根基,亦是甄别养生方法好坏、真假的一把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