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史讨论的瓶颈及对策分析一、校史讨论的瓶颈2、机制问题校史尽管重要,大多数高校的校史讨论既没有体制上的保证,也没有系统化、理论化的方式方法有效地指导实践,而且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校史讨论水平难以保证,更不可能保持长久的活力健康地进展。一些高校虽然设有校史办公室,但性质还是行政机构,并非科研机构,办公人员专业素养也大多不高。3、创新问题总体来说,我国的校史讨论工作还处于较低进展层面。大多数高校的校史讨论主要集中在史料的收集与整理、校史的编写、庆典时的宣传等基础性讨论和现实功用方面,普遍存在写法雷同、共性多而个性少、对史料精神和文化层面的东西挖掘和提炼深度不够等方面的问题。在校史讨论成果推广方面也存在推广途径单一、推广范围狭窄的问题,没有充分发挥自身“存史、资政、育人、宣传”的作用。因为存在以上缺陷,校史讨论工作往往被边缘化,得不到学校领导和师生的广泛认可,行政资源与财力资源也得不到保障,校史讨论因缺乏可持续进展的深层动力而无法突破自身提升的瓶颈。二、突破瓶颈,促进校史讨论的可持续进展2、健全校史讨论机制校史讨论是一项学术性工作,需要一定的科研保证和行政保证才能有效实施。因此,既要把校史讨论作为正式科研课题来操作,为高校校史讨论提供经费保障的正规渠道,确保此项工作的专门化、法律规范化、长期化;又要把校史讨论放在有一定的行政话语权、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职能部门,探究长期而稳健的校史资源开发机制,保证人力、物力持续投入。此外,校史讨论还必须要有人力保障。校史讨论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建立一支专门的讨论队伍。为此,高校应通过增加编制、设立岗位、明确待遇、聘请兼职的老同志等措施,建立起一支数量充足、专兼职结合、老中青结合的讨论队伍,以增强校史讨论工作的生机与活力,从而提高编研工作的效率。3、拓宽视野高校的进展史归根到底是教育的进展史。因此,在理论方法体系上,校史讨论应该拓宽讨论视野,有选择、有制造地运用史学、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并在实践中构建出校史讨论的理论方法和体系;在讨论内容上,校史讨论也应该拓宽讨论视野,不仅要重视“正史”的讨论,还要重视“野史”的讨论。“野史”往往更能“还原”历史上的校园生活,更能展现一校的治学传统和人文精神,更具有新颖性和可读性,其影响不见得比“正史”小。4、與教学、科研工作相结合教学、科研工作始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