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环境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究摘要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从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探究、考核机制 4 个方面,对本课程教学过程进行探究,旨在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使学生建立环境科学的知识框架,培育和强化环保意识,为高校该课程的教与学提供参考。关键词环境学概论;教学;教学实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稳步推动,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环境教育是社会可持续进展的基础工程,高等院校在环境教育事业的进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环境学概论是高校环境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核心课程,是环境科学专业学生认识专业的启蒙课程,也是很多高校开展环境素养教育的通识课程,是学生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养成的基础,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引”与“导”的作用[2]。因此,环境学概论的课程建设对推动科学进展观和可持续进展背景下环保事业的进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对提高教学质量,培育既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复合型创新应用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由于环境学课程内容涉及面广、学科交叉性强、进展迅速,环境保护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层出不穷,日新月异,教学内容要不断得到更新和完善,以适应时代进展,但该课程授课学时较短,这为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挑战。笔者根据环境学概论讲授和学习经验,在教学方面做了一些探究,为高校该课程教学提供一些参考。1 教学目标定位该课程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基础课程,而传统的教学目标侧重于课程理论知识的熟练掌握,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育和提高。因此,为了满足社会对“专业+实践”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求,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目标,既要注重“双基”(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教育,又要注意树立“知识、能力、素养”三位一体的现代教学观念,使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深植正确的环境观,在渐进的课程中强化专业素养,在主动探究中制造自我进展方向,在互动成长中培育实践能力,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知识、方法、能力诸方面素养与个性得到充分进展为标准”的转变是目前的主要教学目标。2 教学内容优化2、1 整体系统布局环境学是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讨论对象,讨论“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和进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的科学[3]。教材选用的是左玉辉教授编著的《环境学》教材,主要从人口与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