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拥有大量优秀科研人才和科技资源,是开展科普活动的重要力量。高校科普工作既要面对大学生,提高大学生科学素养,也要面对社会,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活动。分析当前高校科普工作的不足,并以重庆师范大学科普实践为例,提出高校科普工作应强化制度建设、人才培育、经费筹措、资源共享,并探究创新高校科普工作新方式。 关键词:高等学校 科学普及 实践 案例讨论1 引言科普工作是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全民科学素养行动计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进展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新时期提升我国公民科学素养、培育科技创新文化氛围的重要手段。高校作为教育机构,拥有大量优秀科研力量和人才,有义务组织和支持科普活动,有责任参加科普工作。近年来,高校科普工作取得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共识,但由于起步较晚,各方面工作仍处于探究阶段,还存在思想、体制、人员、经费等方面的难题。本文以重庆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科普实践为基础,具体分析高校科普工作的现实困境,总结实践经验,以期为各位同仁提供一定的借鉴。2 当前高校科普工作困难与不足“笔者分别以 高校+”“”科普 , 大学科普 为检索词,在全国最大的中文期刊数据库 cnki 中以篇名、关键词、主题词等多个途径进行检索,剔除新闻报道等不相关文献,最后得到2000 年至 2024 年相关论文数量仅为 52 篇,平常每年不到 3 篇,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高校科普工作实践的薄弱。2.1 对科普工作的认识不足目前,在高校,还没有形成浓厚的科普氛围。首先,人们对科普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虽然相关法规明确规定,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高等院校有责任组织开展科普活动,向公众开放实验室等科研场地,但由于缺乏具体内容、队伍建设、经费保证等配套措施,缺乏可操作的细则,高校科普工作积极性并不高,还有很大一部分老师迫于精力、时间、职称等压力,无暇顾及科普工作。其次,人们对科普工作的内容和性质认识片面。谈起科普,认为只是搞搞活动,简单传授一些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忽视科普活动的双向沟通,忽视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传播,也忽略了科普作品的写作和科普展教品的研发。2.2 科普活动主体与对象不清楚——高校科普工作中,有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大学生。对大学生的科普教育还没有被人们充分重视。全民科学素养行动计划纲中提到的科普工作重点人群包括未成年人、农民和城镇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四个大类,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