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P不依赖空气推动素统自 80 年代以来,世界上不少国家的海军对潜艇用 AIP 系统的研制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并相继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开展 AIP 研制工作的基本目的是为了减少常规动力潜艇的通气管航行时间,增加潜艇的水下续航力,降低潜艇的暴露率,从而弥补常规潜艇的致命缺陷。从广义上来讲,潜艇的核动力推动装置也属于 AIP 系统,但是这里所讨论的 AIP 系统,并不包括核动力。潜艇 AIP 系统的进展历史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的潜艇上装备的“瓦尔特”汽轮机装置开始的。德国的瓦尔特教授早在 1923 年便已经注意到,过氧化氢在没有空气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燃料进行燃烧。1933 年,他讨论了使用过氧化氢溶液产生动力的可能性,并且发现了一些能促使氧化物迅速分解的催化剂。1936 年,德国的克虏伯公司根据瓦尔特教授的设计制造了一台用于潜艇的 1400 马力(1030 千瓦)“瓦尔特”汽轮机,试验证明效果很好。1940 年,德国在一艘排水量为 80 吨的试验潜艇上装备了一台 2000 马力(1471 千瓦)“瓦尔特”汽轮机,试验航行时达到了水下28 节的航速。但是,试验也表明“瓦尔特”汽轮机的氧化剂消耗量非常大,任何一艘潜艇无法装载足够的氧化剂在整个执行任务期间保持水下高速航行。因此,“瓦尔特”汽轮机作为潜艇的单一推动系统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作为潜艇混合推动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尽管如此,在二战期间德国仍然对“瓦尔特”汽轮机系统寄予了很高期望。1942~1943 年期间,德国制造了功率为 2500、4000、5000 马力以及 7500 马力的“瓦尔特”型系列汽轮机,并且设计了可装备这些汽轮机推动系统的潜艇。其中,U-ⅩⅦ b 型潜艇中的 U-1405 号、U-1406 号以及 U-1407 号在二战结束之前已经建成,另外还有 4 艘处于不同的建造阶段。但是这些潜艇在二战结束之时被德国人破坏或坐沉海底。战后,U-1406 号以及 U-1407 号被美国和英国打捞起来。其中,U-1407 号潜艇经修复之后被英国海军重新命名为“陨星”号服役,该潜艇在 1947~1948 年期间用于英国闭式循环的过氧化氢推动系统的研制,并且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目前,世界各国研制的潜艇 AIP 系统中比较成熟的有斯特林发动机、燃料电池、闭式循环柴油机及自主式水下能源系统。斯特林发动机斯特林发动机又被称作是外燃机或热气机。其基本特点是由外部供热并进行再生循环,是一种利用气体在内部回路中进行高温膨胀和低温压缩的差异来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