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修改初中物理复习课导学案的具体做法—以修改浮力复习导学案为例说王桂珠海陵中学,江苏海安,226600在初中物理中考复习阶段,教师如果能够巧妙设计并充分利用导学案进行综合复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及时反馈复习动态,促进师生间进行有效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便教者及时调整复习进度,改进教学方法。(更好地完成三维教学目标。)近几年,本校备课组在原导学案基础上,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依据导学案设计原则,)不断修改完善现有导学案,取得些许成效。下面笔者以修改浮力复习导学案为例,谈谈有效修改复习课导学案的具体做法。1.修改导学案模式文学上倡导“文章不厌百回改”,我校教师将它应用到教学上,那就是,对导学案反复改,改反复,我们一直坚持不懈的修改现成的导学案,一般先从导学案模式上着手,(首先优化导学案模式)合理的导学案模式是凝聚学生注意力的重要条件,是引领学生积极思维的桥梁,有效导学案的模式一般具备以下特性:简结、新颖、重点突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反之模式繁冗、呆板的的导学案会令学生烦躁不安,不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譬如:原浮力复习导学案模式设计为五部分,即:【学习目标】【例题讲解】【课堂反馈】【课后练习】【拓展延伸】,在集体备课时,大家一致认为:复习期间还使用这样的模式太繁冗、沉闷,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引发学生产生深层次的思维活动,根据当前本校学生的思维困惑点、障碍点、矛盾点,我们将浮力复习导学案模式由五大部分缩减为两大部分:第一大部分为【中考要求】,将原教参中十几个教学要求,缩减为三个中考要求,即:(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2)知道物体浮沉条件;(3)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第二大部分为【考点扫描】。这样的模式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信心油然而生,为后续的问题讨论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2.创新问题情境高质量问题情境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凝聚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创新思维能力。为了能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情境,笔者所在学校备课组在中考复习前夕,全体组员一起认真学习当年中考复习要求,详细了解本节复习课需要学生知道什么,他们已经具有哪些知识储备,他们在理解哪些知识点上可能会有障碍,我们教者设计什么样的问题情境去引导学生去解决这些疑问,怎样呈现这些问题情境,怎样排列这些问题的顺序,在这些问题情境下会产生哪些课堂生成,教师怎样处理这些生成,哪些方法更能让学生快乐学习,最后还须预测一下:问题的容量(、难度)是否适中,想一想这些问题是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是否呈螺旋式上升,能否引发学生深层次思考。譬如:在设计复习浮力导学案中的问题时,我们删除了原导学案中的二十多条例题、练习题,改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实验:“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为切入点,然后围绕此实验将中考知识点设计为若干个层层递进的小问题,让学生在轻松完成一个个由易到难的小问题的过程中,回顾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最终能够灵活应用知识。设计问题如下:1.根据图1情境,你能求算出哪些物理量?(写出必要解题过程)图12.根据图1情境,你认为可以测量哪些物质的密度?(写出所选步骤并推出密度表达式)`3.图1中金属块从空气中逐渐浸入水中时(未到杯底):(1)在坐标中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F与金属块底面浸入深度h的关系大致图像。(2)在纵坐标上补上相应的数据和单位。(3)根据坐标图中的信息说说可以求出的物理量?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第1问可以直接通过观察图形得出结果。而第2问,学生则需要借用第1问中的一些数据和已经学过的密度、浮力等知识进行再加工、整合,有效巩固了重点知识,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而第3问则是瞄准中考重点:图像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和应用浮力知识,而第3问中的最后一小问,由图像再求物理量,旨在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通过这样一系列先易后难的小问题,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思维碰撞,克服思维障碍,频频迸发出思维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