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市场管理 到去年年底,中国入世五周年的保护期结束,假如说这五年是一个非常时期,在很多方面实行双轨制,那么今年起就进入了“正常”期,人们会渐渐地把“加入WTO”这个时间状语抛到脑后,很自然地按WTO 成员应该有的心态来思考问题。 一年前,龙永图就感叹:“中国人对WTO 已经失去了热情。”这既是合乎逻辑的推断,也是事实上的结论。就象那个“狼来了”的故事,听得耳朵起茧,心里想与其这样每天提心吊胆,心里高度紧张,不如随它去,真来了我也就这样了。于时心态回归了正常。这个演变的过程不只体现在每个人的心里,更明白地体现在每个时期政策制定时的指导思想和法规条文中。朝花夕拾,意境不同。 第一阶段审视自己寻找差距 入世前后的一段时间,各种声音都在提醒大家“狼来了”,狼真的要来了,假如再没有应对措施,五年之后面对强大的对手,我们国内设计企业将难以生存。那时候,大家心里都比较兴奋和紧张,猜想着外企大规模兵临城下时会是什么样一种状况。从政府到协会到企业各种层次的“应对 WTO”研讨会几乎是所有会议的主题,各行各业都出台了“应对 WTO”的官方报告,民间学术讨论成果也颇丰。这是一个很重要也非常有意义的阶段,走出去放眼界,广泛的国际考察和学习,了解“国际惯例”,取人之长,对比自己,各行业都比较系统地对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很仔细地发现自己的优势,寻找差距,提出解决问题应对挑战的思路。 时任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与行业进展司副司长的王素卿于 2025 年 2 月发表了《设计行业如何应对 WTO》的报告,从设计企业和行业管理两方面寻找差距。报告认为企业的差距主要在于技术水平、质量水平以及体制方面,政府和行业管理的问题在于管理体制还不顺,法律、法规不健全,且执法监督力量薄弱。另外是行业协会进展不够,其职能和作用与国外行业协会相比有较大差距。面对这些问题报告提出企业的对策是加快体制改革,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产权多元化;改革生产经营模式,建立灵活、应变能力强的机制;由单一设计业务向为业主提供多功能、全过程服务延伸,增强企业竞争力;加大技术开发、技术创新和技术基础工作的投入,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专有技术。政府的对策是完善资质管理、改革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完善市场规则,强化市场监管。建议制定《外国建筑师、工程师及相应设计、咨询机构进入我国设计市场管理规定》,根据 WTO 的原则进行管理。王素卿在报告中特别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