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转化方法,了解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浓度的区别和联系;了解物质溶解性的涵义,理解溶解度的涵义,了解物质溶解性等级分类。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学会使用比较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科学,用课堂上学到的科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和解决问题,将STS的思想慢慢渗透到课堂中去,学生的思想中去。二、教学重难点解决措施重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别,溶解度的概念实验比较法难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溶解度的概念实验、比较、讲授三、教学药品和仪器准备试剂:蔗糖、氢氧化钙、硫酸铜晶体、硝酸钾、水仪器:小烧杯、钥匙、玻璃棒、小试管、酒精灯、火柴、石棉网、泥三角四、教学过程(预设)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讲述: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溶液,你能说说看哪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中呢?水是一种非常好的溶剂。提问:那么,在常温下,一杯水中是否能够无限的溶解蔗糖呢?为什么?教师演示实验(实验探究一):在一定温度生:像高锰酸钾、食盐、蔗糖都能溶解在水中,不能会达到饱和的,二、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概念的建立下,一定量的溶剂里是否能够无限的溶解某种溶质取一只小试管,加入约4ml的水,先向其中加入一小勺硝酸钾固体,振荡,请同学们观察并描述你看的现象。再加入一大勺硝酸钾固体,充分振荡后再请同学观察并描述现象提问:通过实验现象,你能够得出什么结论?小结: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无限的溶解某种溶质。讲述:我们把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这种状态叫做饱和状态,该状态的溶液称为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提问:那不饱和状态和不饱和溶液如何定义呢?提问:溶液饱和与不饱和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呢?提出:根本区别在于溶质是否能够继续溶解。我们可以利用它们的区别来判断溶液是否饱和观察答:硝酸钾固体全部溶解了答:硝酸钾固体不能再继续溶解了答: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无限的溶解某种溶质不饱和状态: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思考三、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展示实验最后得到的硝酸钾溶液(底部有部分固体未完全溶解),请问:这小试管中的溶液是否饱和?你是怎么知道的?进一步提问:假如你看到的是一份没有固体剩余的溶液,它一定是饱和吗?那你该如何判断它是否饱和呢?饱和了底部有溶质剩余,说明溶液已经饱和了,不能继续溶解溶质了不一定,可能恰好饱和再加点该溶质进去,看能否继续加多少呢?我加个一大勺进去行吗?小结: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1、溶液中若有溶质剩余则说明该溶液饱和2、加少量溶质与溶液中,能够继续溶解溶质的是不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是饱和溶液溶解不行,所加溶质的量要少四、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提问:饱和溶液一定不能继续溶解溶质吗?想一想,有什么方法让这小试管中的饱和硝酸钾溶液继续溶解溶质呢?教师演示实验1、给盛饱和硝酸钾溶液的小试管先预热,再加热,直到底部的固体全部溶解,请同学们观察并描述现象提问:溶液在加热的过程中,溶质不断地溶解,这时的溶液是饱和还是不饱和的?加热的方法是溶液的什么变了?说明了什么?活动:将小试管放入冷水中冷却,再请同学们观察,你看到了什么?提问:这固体是什么?现在的溶液是饱和还是不饱和?为什么?你能通过这个实验,告诉我把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吗?提问:现在的硝酸钾溶液还是饱和的,我用你们提出的另一种方法,加水活动:向有固体析出的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的水,充分振荡,你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提问:饱和的碘酒溶液,你如何将它转化成不饱和溶液?不一定加水、加热加热的条件下,溶质继续溶解不饱和的温度变了温度升高,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有固体析出硝酸钾饱和,...